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0:03: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不论是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都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学形式的创新。当前,在我国的高校之中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已经成为了培养相应的生物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实验室教学的方法仍是以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对当今时代下学生学习相应的生物学专业知识的需求进行满足。为此,文章主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通过新形式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物;实验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何玉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4):185-186.

生物学作为学生在大学时期所要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对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的技巧水平进行提高,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生物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着,而用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教授,是有效的让学生对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仍旧使用的是那种传统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它已经无法很好地对当前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进行满足。当前如何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深化,翻转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一种新的形式,文章就以此为出发点,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 我国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的主要问题与缺陷


根据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他们都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实验教学内容传统固化的问题。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了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往往选取的都是此前教学所使用的实验教材,而并未对近年来新出版的教材进行使用,这就使得这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物学专业知识教授的时候,往往都是传统的、固定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在大学时期内所学得的专业知识无法更好地满足其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大学建校时间较早,所以他们所具备的实验地点和实验条件等都受时间的限制而较为落后,从而无法让近年来新产生的一些更加复杂化的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内开展,这就让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缺乏了一种相对的创新性[1]。

\

 
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更加注重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开展生物学的教学,但是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仍旧是一种单一的实验课的模式。大多数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物学专业知识讲解的时候,往往都是选取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室具体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这种方法仅仅是将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知识教授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未真正的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之中去。并且由于这种较为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模式,已经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实验教学即动手操作并不需要相应的理论融合这一个固化的思想[2]。因此,由于学生这种错误思想的产生,导致他们在最终的实验作业的内容方面往往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无法让他们真正的在接受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时候的产生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吸收知识的能力。

(二)关于我国传统生物实验教学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验教学方面也不断地产生新的技术与手段。这也就使得高校内学生对生物学专业知识研究逐渐从一个较为宏观的体系转化到较为微观的体系之中来,而这种研究的细节化也就对当前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让我国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无法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但是关于我国传统生物实验教学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还是要从生物学本身的特征这一方面来说[3]。由于大多数生物学的实验室研究的还是生命物体运动的周期性问题,而实验室教学并没有办法在个体全部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研究,这就使得对生物学进行研究过程中的诸多本质性问题无法一一的展现出来。并且由于当前的部分生物学实验研究仪器在价格方面来说较为昂贵一些,导致学校无法在一个资本承受范围之内对这些仪器进行购进,从而无法让学校内的传统化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除此之外,由于生物学的实验研究需要涉及到诸多的复杂性的内容,但是,当前我国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对这些复杂的生物实验流程进行安全性的保障,这就让很多的生物实验教学无法真正的在高校生物学专业内得到开展,让他们的研究仅仅被限制在了一个传统的、简单的生物学研究上。

二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的具体应用

(一)关于新形势下的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要利用互联网环境来实现相应的生物学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利用网络观看教师在其中发表的一些视频资料等,来实现真正的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反而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与研究,将翻转课堂的某些内容融入到生物实验教学之中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新的趋势。而关于翻转课堂教学,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的主要应用主要表现在了表1之中。


\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观察到,和我国高校之中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相比较来说,将翻转课堂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的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极大地实现了学生对课程资源以及课前测验等方面的创新。而这种新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它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在生物学专业课堂上对相应专业知识教授的时间,它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应的网络视频资源进行观看预习,然后再真正的生物学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着重动手去操作相应的实验,这样就真正的让实验教学与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教授融入到一个内容之中来[4]。

(二)关于翻转课堂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应用的优点

在我国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实验课程之中的演示来实现对相应的生物学实验的操作。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一味地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师演示的方法,无法让这些学生真正的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那些细节性问题,从而无法的更好对相应的实验进行操作。而利用这种新形式的翻转课堂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教师仅仅需要在课前将相应的课程专业视频提前发布在相应的网络之中,然后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去观看所要教授的生物学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掌握与了解,既可以大大的缩短在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拥有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5]。举例来说,高校的教师在对《基础生态学实验》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再加相应的实验目的进行掌握的情况下录制这门课程所需要的具体视频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看教师所拍的视频,比如说像水域之中的浮游生物这一部分的内容都需要不同的人来观看,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实验的研究。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之间视频的观看来实现对相应的实验内容的学习,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真正的在课堂上展开教师所要求的具体性的实验研究。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大大的缩短了教师对基础生态学理论讲授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对实验室内的各种器具进行操作。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学实验教学之中,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我国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它可以让学生在生物实验课程开展之前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极大地缩短了课上教师相应理论知识讲授的时间。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形式的应用,来实现让学生自身具有不同的思考能力的目标,从而让他们更好的在未来的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与创新。并且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实验研究之中来。

参考文献

[1]孙朝娟,孟洁然.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学习绩效影响的研究[J].汉字文化,2018(07):15-16.
[2]费凌,刘恺,朱伟霞,吴苏云.《大学生礼仪》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38-40.
[3]李迎春,袁艺标,冯伟艳,崔胜忠,周蓉,谢桂琴,沙莎,戈应滨,陈蕾.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76-277.
[4]王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利弊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07):79-80.
[5]梁中锋.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学习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