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来的大数据为教学督导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创设了条件,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本身的特征为教学督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刻影响着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教学角度、学生角度、管理角度提升教学督导的质量,成为新时期教学督导工作创新的可选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督导;机遇
本文引用格式:燕明霞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新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3):106-108+114.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一环,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培养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高校教学督导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来的大数据为教学督导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创设了条件,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一 高校教学督导的内涵及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督导的内容
高校教学督导,顾名思义是指教学的督促与引导。源于1983年教育部发布的《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更多表现为制度要求下的执行。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教学督导的认识存在的理论偏差。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教学督导的对象,认识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教学督导的对象是教学的老师,督导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有人认为,教学督导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学的老师,应该也包括在学的学生。从“师”、“生”两方面进行监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需要以强有力的教学管理为保障,故教学管理也应该纳入教学督导的内容范畴,强化教育的管理能力为教学实践活动保驾护航。故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督导应该包括高校整个教学管理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三个部分,即督教、督学、督管。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督导所面临的问题
不可否认教学督导工作在维护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努力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教学督导工作逐渐表现出后发力不足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1.抽样调查的督教方式科学性不足
当前高校教学督导多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对一线教学情况抽样调查,重点关注第一堂课上教师的授课水平。然而就教学而言,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课程总会有一些需要深入理解的重难点,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些简单的课程讲解起来生动自然,应用得体,效果明显。但也会有一些难点课程难免会出现晦涩难懂,手段生硬的问题。因此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估,2-3次的督导听课是很难客观评价出其真实水平的。这样,对于教学督导工作人员而言,工作的实际效果就会出现误差;对于教学老师而言也易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若是采用传统方法,对一线教师进行全覆盖性的教学能力评价,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可行性不高。
2.对于学生的督导集中于课堂,观测点不足
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已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这类情况的出现对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真实性、系统化、深刻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观测,将其观测结果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进行分析,其虽然有一定的相关联性,但很难实现真正抓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旁听一些大型的公共课时,学生人数众多,就更难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教学方法在更新,教学内容在更新,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3.教学督导成效不足,督管方面成短板
教学督导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教学管理提供建议,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因此,督管的工作重心应是研究性督导,致力于关乎学校全局的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热点、前瞻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督导工作将大力的人力放在监督上,“导”的方面实践和深入研究方面就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压缩。在结果应用方面,明显表现为结果应用单一,督导工作影响不足,对于教改方面无法提供科学严谨的改革建议,使得教学督导在督管方面成效成为“短板”。
二 大数据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的功能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数据革命”。我们正生活在各种信息、数据充斥着的社会。我们不断地制造信息的同时,也被各种信息影响着。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数据技术成为了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新的手段和方法。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网络技术与社会的全方位的融合,信息数据炸裂式的增长必然引起一个质变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大数据不光是指这种巨量的网络行为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巨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具有可预见性的、前瞻性的科学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基于此,大数据被广泛地应用到所有致力于人类发展的领域中。其具有数据完整性、数据多样性、数据反哺性的特征。
1.数据的完整性
大数据环境下,“样本=总体”。样本的完整性决定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多个方向仔细观察和研究数据。完整的数据模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够避免随机抽样的不足。它对于细节的收集也非常有用,使我们能够看到具有非凡和多样性的微观观察。大数据收集的完整性有利于解决督教过程中随机听课的弊端。
2.数据的多样性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大概只有5%的数据可以适用于传统的数据库。因此从数据的实际操作性考虑,往往采用简单的、易收集的数据进行提取,进而逐渐形成点线式的数据链。剩余95%的数据信息将无法使用。大数据环境中,不同的信息来源、不一致的信息格式、不同时段的变化都将被记录下来。实现由点线式的数据分析转化为立体式的数据区块,完成对研究对象全方位的覆盖。大数据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督学过程中监测点不足的问题。
3.数据的反哺性
传统观念中,数据总是作为第三方资源用于间接地使用。作为网络化2.0版的大数据正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并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网络数据信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的网络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们在不断创造数据信息的同时,数据信息也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不仅具体为人们提供监测信息。同时,有意识的信息发布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大数据环境下教学督导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大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寻找大数据技术与教学督导工作之间的契合点,有利于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大数据为“督教”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数据支撑
教学督导是以教学效果的导向的。若能够从课程教学效果形成全过程全样本进行完整、系统、动态地分析,就能够为教师和管理者整体把握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实用的信息。那么,将大数据运用于教学督导工作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内容、参与的全部相关性因素作为数据样本,实现样本数据的全包含。将零散的、单一的指标数据进行汇集整合,形成连续的、系统的、丰富的信息数据,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全阶段地覆盖,形成以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循环式的督教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相关技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教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结合学生学习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相关性分析解读,为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地、科学化的建议和对策。
2.大数据为“督学”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数据依托
教学督导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而质量的核心表现就是教育对象的实际。在现阶段的教学督导中,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为主。对于教育对象的关注在督导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教育对象也应该是督导工作内容的重要一环。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长、学习态度甚至生活方式和行为都会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因此,督导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其学习结果的督导,而是从其影响因素入手,从横向和纵向深刻剖析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相关因素。从横向而言,除学习结果外还应该包括对其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的督导;从纵向而言,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观念、行为举止的督导。采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加之课堂状态均作为督学的内容,围绕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提出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的对策和方案,并在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3.大数据为“督管”提供反馈和引导的双重功能
“督管”是指对于高校整体教学情况的管理督导。根据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教学督导要开展不定期的专题调研和检查。通过及时反映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与差距,对检查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形成督导评价建议,为学院领导和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工作的依据,并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的咨询建议。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学督导组可以在数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情境、教师言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而尝试总结学生成长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为优化和完善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反馈,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其反馈功能。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本身不具有价值取向,但大数据环境下各色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周围。对此,高校可以有意识的通过大数据手段传播和引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环境的信息,发挥大数据的引导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督导的“导”的功能与作用。
三 大数据环境下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相对于督导工作而言,大数据的影响是全新的。人们对传统督导的印象还是老教师去听课,给老师一个基本的印象和分数的阶段。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学督导工作也必须更新和发展。
(一)建立数据中心,构建多主体参与平台
进入大数据技术必须以构建大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因此第一,建立教学大数据监测中心。收集信息源。一方面,采集过去可提供数据,例如历年学校教学教务数据、学生图书馆学习、借阅数目数量等。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教评数据和老师的课堂实际情况相关联。将教学教法好的内容整理成文,作为优秀案例进行推广。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入分析探寻其发展规律。第二,构建多主体多渠道的数据来源。在数据监测中心的基础上搭建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一方面,负责教学督导工作的专家、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的沟通和信息共享。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有效参数记录下来,作为后期支撑工作的有利数据。另一方面,在收集学生与教师的相关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部分或特殊群体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了解该群体的认知、思维或行为模式,预期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组建新型的教育督导工作队伍
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也需要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构建合理化的督导工作队伍结构。形成以坚定的顶层设计为指导,强有力的数据技术人才与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学督导人员强强联合的职业化的工作队伍。首先,顶层设计把好方向关。一方面,明确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大数据作为教学督导的一种创新方式都是为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为教学督导工作队伍打强心针。第一,给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第二,优化队伍结构,促进队伍结构的年轻化、专业化、学科化。其次,组建专业化的数据分析人员。大数据的引进必然带来技术人才的需求。组建专门的数据分析队伍,为教学督导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第三,将原先穿梭于课堂之间的教学专家从课堂上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于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中。
(三)为数据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大数据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属性,同时也不具备人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技术伦理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管理的角度,第一,建立明确的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督导老师可以访问的数据范围和内容有清晰的设定。第二,数据采集可能会涉及采集者的隐私和安全,以从数据采集合法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先取得信息被采集者的同意。第三,大数据工作的特征之一就是数据的数量非常巨大。而人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超越、扬弃的过程。但数据却是永久记录的。因此,二者在匹配磨合过程中,应该以制度明确大数据“智能遗忘”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7.
[2]杨百灵.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教学督导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11-14.
[3]张震.论高校教学督导的内在契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6(03):54-56.
[4]赵丽娟,周航.“互联网+”时代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8(07):39-44.
[5]钟莉.“互联网+教育督导”开拓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新模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10):18-19.
[6]银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教育督导科学化水平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16):95-96.
[7]何秀超.大数据助力教育督导科学化[N].人民日报,2015-07-16(017).
[8]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6):11-17.
[9]苗宏宾,李延强.以教育督导信息化带动督导工作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1):4-6.
[10]冯凯,黄岩,赵丽.大数据背景下的继续教育督导框架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2):23-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