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在“双一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现“一流本科”的有效战略方案,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内涵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王丰晓.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38):92-93.
自开展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以来,我校一直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坚定不移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成就民族复兴新时代新人。
一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在党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加强了提升本科教育方面的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一本为本”、“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理念,表明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落实此基本要求,需进一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创新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现阶段,教育强国变为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国家发展水平的高低和高等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高层次优秀人才。正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立德树人,变为当前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本科教育成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为全方位复兴本科教育,需明确落实好“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采用以人为本的方式,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能力,更全面的进行改革、创新,促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1]。
(二)增强专业发展建设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需根据专业来选择,这样能增强专业发展建设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教育过程中,需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本身的办学目标以及办学定位,全面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成为高校主要发展力量[2]。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有效性,需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创新能力的增长,通过项目、技术等为核心,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以此体现出办学特点与优势。
(三)学生能力提升
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高校需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二课堂,将其融入教学计划中,搭建实践平台,进而积极探讨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此保证学生能加入到有质量、内容的社会实践当中。集中建立有实力的创新教育平台,通过实践来丰富教学资源。近几年来,我校在原有的十个创新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又逐渐建立了互联网+、软件创新等5个相关方面的创新教育平台,从而突出了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加大力度创建本科学生实践基地,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3]。
(四)促进教师教学投入
坚持突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组建完善的教学投入以及提升教学水平为主导的政策和工作机制。近些年,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完善教师评价的体制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激励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像奥运代表团一样,让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的强项。加大教学型高级职称的评审规模和力度。同时,尽快建立教师的荣誉体系,使广大热爱教学的教师享有荣誉感和获得感。当然,我们的教师在国际化、学术前沿、教学多样化方面有待提高。
二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最根本的是改变育人设施条件、丰富育人环境
育人设施条件与环境属于办学的前提,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一)实现校内育人设施利用集约化
现阶段,一些高校育人设施条件建设依然存在经费不足、运用分散、效率地下等各种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需统一规划管理校内存在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改善资源配置,促进图书馆、实验室、科研训练基地等教育基地在内的育人设施集约化、现代化,以此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4]。
(二)促进校外育人设施利用共享化
目前,一些本科高校仍旧有注重校内教学,轻校外教学的倾向,导致很多校外育人设施只是单纯的流于形式,滞留在协议文本上,成为了“形象工程”。所以,需进一步增强高校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等社会主体,并实施实质性的合作,有效运用好校外优质教育环境与育人设施,达到社会多主体合作育人共同进步。高校需遵循利益共享的准则,有效调整行业企业积极性,争取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推动校外优质育人资源,取得长时间的发展,真正实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促进各类育人设施条件与资源利用信息化
有效控制与利用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影响高校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校内外育人设施条件与资源运用需达到信息化。并根据需求导向准则,整理好校内外各类育人设施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信息,健全教育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更近一步的结合,整理好校内外关于育人设施和资源方面的信息,健全教育资源,合理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更好的丰富育人资源。
(四)创新为目的,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创新能力,需将人才、学科以及科研融合在一起,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本科高校中,人才属于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其支撑。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指导,采用学科相互交叉的方式,促进科教结合,达成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式平稳机制。在共同创新过程中,高校需有计划有组织的融入创新团队,积极指导学生加入课题与实验研究当中,争取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逐渐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方面的能力,通过高标准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5]。
三 增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教师
党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需写好“奋进之笔”。教师的光荣使命便是培养人才,这便要求教师将培养一流的人才放在心中,不断的提高教书育人的素质、能力,辛勤的劳作,不辜负社会的嘱托。教师的工作是传递知识,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灵活掌握知识要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服务人民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针对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要求,大学应注重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讨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实际将师德当做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第一标准。在注重师德教育方面,需注重职业理性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指导与鼓励教师静下心来,做好学生的指路人。
四 促进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大学文化是长时间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出大学的精华,在人才培养中展示较为突出的指导作用。高校需全面展示文化方面的作用,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将人才培养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首先要做的便是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需立足本身的办学传统与思想,积极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展示主旋律,发挥应有的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指导大学生成才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次,逐渐增强学生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最后需制定大学章程,积极探讨当前大学制度建设。在高校中需增强大学章程建设,努力探讨大学制度建设,进而形成发挥教职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需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发展,坚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之路。此外,致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全方为振兴本科教育,以便为建设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懿,赵静.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J大学为例[J/OL].领导科学论坛,2018(09):65-68[2019-01-09].
[2]牛书成.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N].河南日报,2018-12-29(005).
[3]安勇,李晓灿.高等农林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践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2).
[4]刘贵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3,1(1):1-4.
孙鹤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78-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