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聚焦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重构、教师队伍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以特色凝练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重构和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内涵发展;特色凝练;课程体系重构
本文引用格式:潘延鑫,井思媛 . 探索基于内涵发展的专业特色建设——以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6):132-136.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An Yanxin, JInG Siyuan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Safety and effic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Poyang Lake Basin,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needs of talen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needs of applied tal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dens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d teachers’promo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characteristic condensa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d teachers’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promo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o take the road of connotation-type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in this paper can also serve a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orient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words: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connotative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conciseness;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一 引言
“双一流”大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导向作用 [1]。应用型高校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是破解专业同质化、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重要抓手 [2-4]。目前,我国有 36 所大学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 其中 13 所院校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5]。
从开设本专业的大学类型来看,综合性大学占 30%, 理工类大学占 30%,农科类大学占 40%,数据显示该专业主要分布在全国农科类和综合性大学,这对于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如何在专业生态体系内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鉴于此,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专业特色建设的举措,为本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 本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学校坚持以立德树
人为根本,以“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0 年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4 年进入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序列,专业规模逐步扩大,2017 年该校水利工程被列为江西省“一流学科”, 2018 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晋级江西省“特色一流专业”,显示出该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适应现代农业工程发展需求,学校依托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在专业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支撑了专业的持续发展。但由于传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主要以课程教学为导向,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探索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将其列为重要评判指标之一,专业特色对促进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依托江西省水利工程一流学科和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优势,结合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软硬件、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具有一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产生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
目前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对每位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认知过程,教师在上述环节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人施教,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课堂学习互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较好的融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但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专业特色方面来看,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对专业特色进行再凝练,只有在专业特色明晰的条件下,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方案进行改进,进一步理顺课程体系设置的内部逻辑。也就是回答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培养人”这样一个教育的基本问题。
(二)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更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主要理论课程有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包括( 三大力学: 理论力学,Theoretical Mechanics、 材料力学,Materials Mechanics、 结构力学,Structural Mechanic)、高等数学,Advamced Mathematics、 大学物理,College Physics、 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 等)。专业基础课程:( 水力学,Hydraulics、 土力学,Soil Mechanics、 工程测量,engineering Surveying、工程制图,Graphing of engineering、工程水文学及水利计算,engineering Hydrology and Hydraulic Calculation 、 工 程 地 质及 水 文 地 质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 geology、 水 利 工 程 经 济,economic Calcul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等 )。
专业核心课程: 灌溉排 水 工 程 学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水 泵 及 水 泵 站,Pump and Pump Station、 土 壤 与农 作 ,Soil Science and Crop Science 、 水 工 建 筑物,Hydraulic Structures、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 Structures of Hydraulic Reinforced Concrete 、 水 利工程施工,Hydraulic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主要实践课程: 课程实习包括( 工程 测 量 实 习,engineering Surveying Practice、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Practice), 课程实验包括( 工程制图实 验 ,Graphing of engineering A experiment 、 灌溉 排 水 工 程 学 实 验 ,Course Desig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experiment irrigation、 工程 地 质 及 水 文 地 质 实 验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experiement 、 工 程 材 料 实验 ,engineering Materials experiment 、 土 力 学 实验,Soil Mechanics experiement、 工 程 测 量 实 验, engineering Surveying experiement、 水 力 学 实 验, Hydraulics experiement),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顶岗实习,Substituted Post Practice、 生产实习,Labor Practice、 毕业实习,Graduation Practice)、课程设计包括(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on Hydraulic Structure、水 工 钢 筋 混 凝 土 课 程 设 计 ,Courses Desig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 设 计 ,Course Desig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on Pump and Pump Station、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Hydraulic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毕业设计 / 论文,Graduation Design/Thesis。
上述主干课程体系设置所占学时分别为:理论课程 67%,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 29%。从现有课程体系(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程-毕业设计)的设置来看,偏重于土木建筑知识,结合了灌溉排水工程中水源水库、提水泵站、渠系建筑物等规划设计的知识体系,但未涉及现代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工程教育理科化的倾向,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轻生产实践的现象并未彻底改观,课程体系设置逻辑有待进一步理清,每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有机衔接仍需加强。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仅体现在名称的对应关系与部分添加和摘除划分等,并未对课程本身的适应性做出深层次的调整,与“削枝强干”的课程体系优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如课程开设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关联度方面均有待仔细考量,课程体系设置未充分发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因办学历史较短, 人才引进以青年博士毕业生为主,专业教师呈现出两大基本特点即青年化、博士化,受当前高校评价体系大环境与本科生就业困境的双重影响,青年教师需要在科研项目申请和学术论文发表上耗费大量精力,致使相关工程类实践较少,本科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考取研究生上,考研率逐年攀升,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出现了“工程教育科学化”“本科生研究生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前大都缺乏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满足本科教学的工程案例了解不多,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同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讲授受限。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关性不高甚至脱节 [6],这也是造成当前该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 本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举措
针对上述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措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一) 专业特色凝练
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凝练除从行业和区域需求着手外,还应兼顾学校特色与本专业特色的有效衔接,发挥学校特色在专业内涵建设中的作用。
1.行业对农业水利工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水利行业也应围绕国家这一战略需求积极作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行业人才应在防范农业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乡村振兴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从上述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来凝练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如江西省红壤区的季节性干旱、鄱阳湖流域稻田洪涝灾害及农业生产伴生的水土环境等问题的发生机理与应对措施、粗放和强烈的人类活动致使依水而居却无水可用的水资源困境等方面。
2.区域对农业水利工程人才的需求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全省土地总面积 166947 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的面积占比为 36%、42% 和 22%。丘陵、山区的灌溉工程设施主要有陂堰、湖塘、圳渠等,沿江滨湖地带有大量的圩堤、闸坝、埽垱等堤防工程设施。
受鄱阳湖流域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及其自然禀赋水利技术等因素影响,丘陵山区以中小型灌溉水利工程为主,难以形成灌溉面积上千万亩的大型水利系统。这些特有的农业水利系统与该流域内的河流生态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强人类活动等高度关联形成独特的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农业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并吸纳上述传统农业水利工程(蓄、引、提、排)的建设经验,维持流域江河湖塘自我修复能力的动态协调性,从全流域角度推动水资源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从上述区域农业水利的特点出发,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来凝练专业特色。如在“顶林、腰园、谷农、塘鱼”的丘陵红壤区立体开发模式倡导下,近年来江西省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栽培产业,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如何实现水土资源开发的平衡与合理利用及妥善解决其伴生问题等方面。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标志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迈入新时期,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在新时期面临着“卡脖子” 技术及优化的解决途径。丘陵区多水塘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湿地,在农业灌溉排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水资源蓄积和营养物去除功能。近年来,洪旱灾害频发、面源污染问题凸显,这与多水塘系统功能退化密切关联,在农村面临新的土地格局调整与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交叠效应下,如何有效利用农田景观中的多水塘系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有效衔接
本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隶属于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借助学院生态水利这一学校特色和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更好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近期打造了实践育人“四合一”平台(即实践平台、教研平台、宣传平台、支撑平台),深入开展了“问渠”(对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农村山塘水现状、水环境治、水生态进行实地调查)水利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就是一个可借鉴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有效
衔接典型案例。
(二) 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以特色凝练促进课程体系重构,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重构时应充分考虑课程与专业特色的有机衔接,实现多学科性、交叉性的融合课程体系。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由乡镇供水工程课程支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水力学、土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等, 课程彼此之间如何有机衔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南方多水塘丘陵区, 如何实施有效的生态水利防控工程措施削减农业污染物,需要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与环境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体系设置如何满足这一要求;防范丘陵区农业季节性干旱需要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及农业高效用水等方面的知识;
治理鄱阳湖流域农业涝渍灾害需要对现有农田排水理论进行拓展和优化来满足地区特色的防灾减灾要求;新时代灌区面临着管理需求的多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迫切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管理、水生态与水环境技术等,以应对水利行业强监管和水管理需求的时代特色,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如何来实现这一行业实际需求 [8]。
如上所述,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应考虑到解决复杂农业水利工程问题应用到的理论基础,如系统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由哪些课程来支撑,这些课程的设置及其体系内部如何来相互支撑,以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如何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等都需要通盘考虑,使得重构的课程体系表现出很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同时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内生动力,通过讲清专业的强大社会作用、讲足专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讲明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现实需求及实现路径和讲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识农、懂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方方面面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融入耕读实践教育,提升专业课程中情怀教育元素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细雨无声、诗睿语馨地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三) 师资队伍提升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特色建设等方面探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需要在专业内涵建设中加大对教师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的锻炼与培训。如青年教师到全国大型水利企事业单位和江西省水利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参加与专业锲合度高的工程实践锻炼,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对接当下水利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利用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一线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9-10]。
重视行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依据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重构两方面,合理拟定人才引进的中长期规划,构建完善的全链条(引、培、育)人才培养孵化体系。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强化对拟聘用人员服务专业发展的考核, 杜绝人才“奢侈消费”现象。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应积极鼓励和加大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除考查专业业务能力外,还应将参与解决相关工程实践纳入考核范畴,适当增加考核比重,同时建立规范的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引导青年教师提高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大力支持教师将工程实践融入教学课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专业课程由本专业教师承担,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科技兴农、强农的情怀和使命担当。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国际化的要求,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契机,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有目标的进行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选择性的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深造机会和提供便利条件 [1]。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建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积极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本科生生产实践指导任务,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双管齐下,逐步建成一支能够胜任高级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 [1]。
综上所述,将本专业的特色初步凝练为:本专业在服务鄱阳湖流域农业高效用水及灌区水环境与水生态等方面独具特色,构建多学科性、交叉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融入耕读教育,强化对学生“三农”情怀的教育。培养能够服务于南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级实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四 结 语
专业特色是普通高校专业的生命线,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初期的人才培养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每届学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均名列学校前茅,其中考入本专业实力较强的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数量呈增加趋势。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获批的各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孵化中得到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绩优异,毕业生在相关单位的工作能力和各项表现得到充分肯定,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还不能完全满足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内涵 发展的需求,应在对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 基础上,通过专业特色的再凝练,破解专业同质化、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我校农业水利工程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建刚 , 朱成立 , 王为木 . 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 [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1(113):72-77.
[2]
王振华,何新林,李明思,等 . 边疆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34:71-78.
[3]陈建,张永春 . 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J]. 中国冶金教育 ,2017,179(2):33-39.
[4]蔡伟 . 应用型高校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探索 [J]. 文学教育 ,2002,8:174-176
[5]王修贵,夏富洲,伍靖伟 . 以专业认证理念推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8,309:60-63.
[6]聂卫波 , 李一博 , 朱红艳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11):98-100.
[7]廖艳彬,李洋 . 江西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0,39(2):67-71.
[8]康 绍 忠 . 农 业 水 土 工 程 学 科 路 在 何 方 [J]. 灌 溉 排 水 学报 ,2020,39(1):1-8.
[9]龚萍,刘洪光,何新林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与发展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 (12):218-220.
[10]王艳艳,刘士余,李保同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0,10(4):6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