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0:59: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明了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时代背景、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内涵与培养原则,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研究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学生非专业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徐斌成,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1):8-10.

        随着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OBE)和持续改进为人才培养核心理念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愈来愈被各高校所重视。《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十二条毕业生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等专业能力,更是同等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等非专业能力。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研究和讨论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时代背景

        其一、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在要求。基于工程和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以及工程能力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1]等为代表的非专业能力的要求占据十二条毕业生标准的一半以上,地位重要。其二、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新工科战略的必然要求。新工科人才发展战略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一脉相承,核心内容都是对品格、知识、能力[2]全方位素质的重视。其三、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是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的战略号召,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恰是其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的具体化,实质是对非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高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要求。

二 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内涵与培养原则

(一)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内涵


        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对,是指大学生未经专门培养和系统学习某一特定方面或领域而又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大体包含如下内容:一是价值伦理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品格修养,如道德、诚信、敬业、毅力等;三是通用能力,如分析与表达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过程中,非专业能力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原则

       其一、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其三、必须坚持成果导向。成果是学生培养后达到的最大能力[4],成果导向是根据能力矩阵来决定学生培养的内容,它突破了课堂内外、受教彼此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强化了能力矩阵各项要求之间的联系。其四、必须坚持开放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融合发展建筑类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CDIO工程教育认证等模式,让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非工科专业教育的可选项。

\

 
三 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探索实践

(一)融入普通课堂教育,实现非专业能力自身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共同提升


       1.融非专业能力培养于教学理念中。教师施教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探索,进而达到发展、完善甚至是创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剖析、创新、再认知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教与学形成一种互动、合作、共进的新型关系。

        2.融非专业能力培养于教学策略中。采用项目指导、案例分析、实战仿真、角色转换、户外拓展、反馈改进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突出“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新产品/新方法构思”等基础能力训练。

       3.融非专业能力培养于教学内容中。一方面,直接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导论与学涯规划指导》《创新方法与实践》等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各类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以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为学生引路,使其开窍,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功效。

(二)升华隐形课堂教育,实现非专业能力培养课内与课外的合拍共鸣

1.实施“阳光雨露计划”


         唱响“温情三部曲”。指学期初“手牵手•一起走”,引导学生长假后的收心工作;学期中“爱国•爱校•成才”,举办各类彰显校园科技文化特色的活动;学期末的“关心•帮助•迎考”,帮扶学生迎考工作。创建星级“文明班级”。文明班级创建改变传统重视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的做法,让学生自己确定目标并亲身去实现,重视创建的过程和实效,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开展“素质养成主题周”活动。学校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选定一周作为主题活动周,按照季节时令的不同特点开展相关活动,即春季开展“微笑周”活动,引导学生传播美丽心情,塑造阳光心态;夏季开展“奉献周”活动,引导学生热心奉献,乐于助人;秋季开展“感恩周”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他人与社会,真诚回馈;冬季开展“自省周”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自省,规划未来。运营“周末文化集市”。以摊位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推介自我的平台,展示的内容或是歌舞乐器表演类,或是手工制作物品类,或是文化民俗体验类,或是能力与极限挑战智力类等。所有的展位都由学生自己布置,门槛降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参与面广泛,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推行课前30秒,课后一分钟制度。课前30秒即上课前30秒整理课堂,做好上课准备工作;课后一分钟即下课后一分钟整理教室,保持教室干净整洁。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创设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技能竞赛、特色学科竞赛等项目,以及科技创新兴趣社团、教师创新工作室,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例,营销报告体现评估团队构建和展示综合商业项目的能力;成本报告体现评估各车队精益生产、工程实践和培养学生在性能和成本之间进行平衡的能力;赛车设计项目体现各车队设计赛车时在工程层面作出的努力,以及从车辆性能和综合价值考虑其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3.搭建多元学习实践交流平台

        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国际交流、闽台合作、“第二校园”活动,拓展学生视野,领略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丰富学习经历、共享优质资源。搭建工程认知与实践平台,将工程训练列入教学计划,所有专业从工程认知到工程基本技能,再到综合实践能力,不同专业采用不同“菜单式”工程训练内容,实现全员覆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全球触控科技行业巨头宸鸿科技集团开办“宸鸿新干班”,让学生学习在企业,在企业锻炼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劳动成果就是学习成果,又让学生就业在企业,在校期间就可以和企业签订就业/预就业协议,获得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

(三)突破教育时空界限,实现非专业能力线上与线下培养的同频共振

        1.运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手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教”让位于“学”,让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让教学内容可以个性化定制,呈现出开放性、即时性、个性化的特点。

         2.创建“厦理工e起来”微信平台。整合宣传、学工、教务、后勤等多部门资源,组建了“厦理工e起来”微信平台,从处理学生学习生活琐事入手,进而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思想,最终发展成为延伸校内外、课内外甚至假期都无缝对接的全天候自我教育的新平台。

         3.推行中层干部班导师制及同侪示范制。中层干部班导师制是指聘请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班级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学生学涯和职涯规划,以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它弥补了本科生导师可能导致的德高望重不足,也填充了纯粹思政工作者可能导致的专业能力、人生阅历缺漏。同侪示范制是指通过年龄相近、背景相同、价值观相似的同辈人之间的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前辈和同辈共同发力,使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得到强有力的补充。

\

 
(四)统筹能力培养机制,实现非专业能力培养宏观与微观的和谐共生

1.建设有利于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


         厦门理工学院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和“开放则生、改革则活、创新则强、兼容则和”的治校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明理精工”强调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和行为规范,“与时偕行”强调紧跟时代步伐达到共同进步的精神品质。正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强调创新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其他层次才能渐次展开,富有特色校园文化项目才能形成品牌。

2.锻造有利于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转变认识观念。一是转变角色定位,教师从教学活动的掌控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动建构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二是以能力矩阵的最终目标出发,反向设计教育内容,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促使能力目标达成;三是个性化评价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有诊断性、动态性的发展性评价[5],以期达到最大的成果;四是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提升师资素质、革新支持条件等,使教学活动、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到最大程度的匹配度。优化师资结构。对内,启动“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境外访学计划”。对外,采用高层人才引进、柔性聘用、项目合作等形式聘任一批实践创新能力强、会研究性教学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学历、职称、年龄、学缘、学科配置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综合能力。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说课程”活动,开设卓越教学论坛,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素能;启动“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让企业锻炼要求成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选项,锻造一支教师和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6]。

3.创新有利于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运行保障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构。学校层面成立规划与品质

        管理处、创新创业园、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层面成立自主管理的学情交流中心和学习促进中心,建立“部门联动、师生互动、协同推动”的工作机制,促进质量闭合循环有效运转实施。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融合学校要求、社会需求、家庭期望、个人希望等多元目标值,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协同选聘师资队伍、协同定义学生成效等。创新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开展“主体多元、方式多元”的全过程学习成效评价,注重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与家长评价向结合、校内与第三方评价(麦肯锡)相结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向结合、刚性和柔性评价向结合、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向结合,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完整性、重构性工程,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完全脱离专业能力的培养而谈,而是根据成果导向的原则,透过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审视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多维度和立体面,使其学位与品位相适应,学历与能力相适应,认识与知识相适应,最终实现大学生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互融互长、知行统一、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2017-11)[2018-7-10]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2]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2):17-24+1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02-23)[2019-2-2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5]王芳,胡小平,冯莉媚.新标准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01):90-92.
[6]李鹏飞,汪承志.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学生培养教育的思考——以重庆交通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8):16-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