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水平科研平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孵育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摇篮。本文以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了重点实验室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探索了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科研实践效果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重点实验室;培育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吴琪,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促进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6):24-25,33.
在知识大爆炸的21世纪,国际竞争力日趋激烈,只有拥有先进知识和尖端科技的国家才能脱颖而出,获得发展的先机。培育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的背景下和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社会特征要求下,高校应该从原来单一知识,单一能力和单一思维的培育模式转向知识面广、素质综合的培养模式,增加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储备,提高其从业技能水平,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1]。高水平科研平台是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重要阵地,它具有科研实力雄厚,资源多样而集中,科研成果产出比高,辐射面广等特点和优势[2]。我国是农业大国,四川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推动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及我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作用。高层次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助推器。近年来我们依托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进行了农学,食品和药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培育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进行了相关经验的总结和讨论。
一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与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契机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先进的培育模式。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了工学、医学等专业本科教学,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与创新等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3]。因此,如何利用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培养相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值得我们去尝试。
二 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
(一)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
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正式挂牌运行。杂粮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5名,管理人员5人,研发人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2人。获得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7人,学士学位3人,常年流动人员10-20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千人计划”2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3人。近三年来,先后主持了40余项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四川省应用研究项目、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等。同时,通过国内外交流,大幅提高我国杂粮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二)一流的科研场地与先进的仪器设备
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集中在成都大学综合楼C栋2楼,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实验室包含3个研究室和1个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室分别为杂粮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杂粮及其副产品加工研究室和杂粮功能性成分与保健功效评价研究室。分析测试中心平台配备了国际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光合仪,步入式植物培养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高通量蛋白、核酸浓度检测仪,全自动蛋白定量分析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纳米粒度电位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感官分析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型流式细胞仪,高分辨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科研平台可满足农、工、理、医等多种学科及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开展的要求。科研平台由专业办公室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从而为重点实验室的流畅运转提供了保障。
(三)有机统一的研究路线
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国杂粮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杂粮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杂粮及其副产品加工研究室和杂粮功能性成分与保健功效评价研究室联合攻关,开展以特色杂粮育种栽培及杂粮新产品开发为重点,进行特色杂粮产品研发,产品药理功效研究及产品安全控制工作,形成了杂粮种质创新、杂粮特色新产品研发、杂粮产品营养功效评价等几个有机结合的研究路线。
(四)雄厚的科研实力
实验室先后主持了40余项国家、省市级杂粮相关重大项目。近年来,在国家各大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杂粮全产业链”研究模式,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在本领域稳定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发表杂粮相关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编写荞麦、藜麦和燕麦等杂粮专著5部,近年来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三 重点实验室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实践
(一)利用“轮转模式”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
重点实验室围绕“杂粮全产业链”研究模式,共涉及加工专用杂粮品种的选育,特色杂粮产品的开发及产品营养功效评价等领域相关的研究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我们要求通过“本科导师制”入选本实验室的学生必须参与系统的学前教育和研究室轮转。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记住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前沿科技,知晓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近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轮转模式”,我们要求源自一个研究室的学生必须到其它几个研究室轮转学习。例如:杂粮及其副产品加工研究室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在杂粮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和杂粮功能性成分与保健功效评价研究室分别学习1个月,了解其它两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知晓其它专业与自己所学专业在知识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和学科间潜在的合作机会。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和作物学等多个专业学生的学前教育和专业知识训练。
(二)任务导向法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科研实践效果
经过一年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研思维的拓展,学生对重点实验室“杂粮全产业链”的研究模式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平台要求源自不同研究室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6-9人的研发小团队,然后分配科研小课题检验其科研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我们要求研发小团队必须由分别来自3个及以上不同专业的2-4名学生组成,同时每个小团队配置3名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例如:“高黄酮苦荞沙琪玛的开发与降脂功效的评价”研发课题的开展需要作物学、食品科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物学专业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从苦荞种质资源出发,筛选出高黄酮苦荞品种原料。在产品研制环节,食品科学专业学生需优化生产工艺,既减少营养损失又提高其口感。在产品营养功效评价阶段,需要药学专业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分析最终产品的有效营养成分,并利用体外实验测试产品功效。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设计与各个环节试验开展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调动小组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时帮助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题完成后,老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撰写规范的工作总结和科技论文,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有全面认识。课题的执行过程培养了学生融合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交叉知识理论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
(三)国内外多层次交流,开拓学生视野
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即每周进行一次读书报告,每月进行一次科研进展汇报,提升每位同学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我们要求每位学生每年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交流,可通过大会发言,制作海报或投递摘要等方式拉近与学术同行的距离。同时,实验室每年邀请海外专家到成都大学进行世界前沿科技的学术报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国际动态趋势。此外,实验室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海法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换生项目,每年暑假期间委派2~4名学生前往对方实验室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四)校地校企协同,建立产学研实践体系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合理的协同运作模式加以保证,在校内培养体系外应实现学校、地方、企业的协同,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先后与杂粮主产区凉山州盐源县,美姑,昭觉等地方政府,杂粮龙头企业环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昌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共同设立了学生实践基地。以这些高水平实践基地作为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孵化器,让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接受企业导师与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让学生接触企业,了解社会,提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五)多重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改变单纯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我们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对学生从学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企业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学术上,我们主要从科研成果(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等),科研态度、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投入产出比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组织管理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协助团队筹备会议、学术交流、企业合作交流等活动筹备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效果,以及学生参与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卫生管理和对平台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企业合作能力方面,主要由实践基地企业导师对学生职业道德、责任感、团队精神、知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四 结论
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形式单一,重数量而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限制了我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实验室集聚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拥有先进的科研平台,拥有大量的科研资源和一流的科研成果,而且校地校企、国内外合作交流频繁,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知识理论创新能力,提升科学实践能力,促进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李艳,王建宇,彭栋,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18(21):140-141+130.
[2]侯亚彬,李俊勇.科研实验室促进本科教学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7):144-146.
[3]周仲荣,张文桂,朱昊,等.重点实验室参与本科教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5):2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