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国家提出的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摆脱了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构建“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型模式。
关键词: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张维峰,等.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5):1-4.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1]。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税收、就业人员、汽车销售额等都持续增加,但是我国在汽车方面的技术水平较国外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要想缩小我国与国外在汽车技术上的差距,就要不断提升我国汽车技术在汽车结构、汽车电气、安全性等诸多方面的自主研发水平,这就要求大量高水平的汽车研发人才。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如何改变当前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适应车辆领域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 培养理念的转变
(一)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人才培养,理念为先。人才培养理念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高校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未来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使培养与社会需求达到有机结合,让高校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社会。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建立相关人才培养理念,该培养理念中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在车辆工程专业的具体表现应为:摒弃传统的黑板-老师或者ppt-老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整个课堂及实验教学过程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备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发展的能力。其次,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本,既要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要符合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设立“车辆设计制造”和“车辆控制、测试”两个培养方向,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不同方向上发挥个人的优势,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在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重点突出“厚基础、重应用、精方向”的指导思想。基础就像一辆车上的各个零部件,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车辆整体性能的好坏;应用就像一辆车的设计理念,一辆有良好设计理念的车才能被社会所青睐。方向就像一辆车的导航系统,精准的导航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当前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偏向理论教学,老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老师讲ppt学生听的方式还是主流,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使学生无法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快速进入到工程实践中去,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比较低。当前车辆工程专业实际工作能力评价如下图1所示,工作能力不强的反馈原因分析如图2所示。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应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工程背景和应用技术水平的主要方法,还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是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2]。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联合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教学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转变过程中,教师虽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作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纽带,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3]。教学模式应从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实践等多种实践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
(三)人才培养方式理念的转变
车辆工程专业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与工程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改革。首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基于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校企合作的改革方式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很受欢迎,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在不断推广该方式,但是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企业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在接收学生实践活动时,都是采用走马观花的参观模式,学生只是看,并没有深入的参与到实践中去,改革效果一直差强人意。所以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将企业优势与学校优势综合互补,把企业中的技术应用特点及企业项目开发经验与学校师资教学力量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环境及需求。其次,为了学生在校内也能得到锻炼实践能力机会,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完善校内的相关实验设施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最后,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理论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
二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要进行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理念的基础上,当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的新的培养模式如下图3所示。
(一)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既要考虑国家相关政策及全国整体教育方针思想,同时要根据高校教学理念及自身教学条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设计符合自身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方式[4]。汽车专业对理论知识要求较为严格,所以要想从事汽车行业,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当代汽车工业对汽车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应掌握的知识有: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试验学、汽车电子等,并且应具备现代车辆研发人员所需的基本素养。此外,培养出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具备进行汽车设计的能力,可参与车辆的研发工作,具备制造和设备控制的能力,可参与车辆的自动化生产的相关工作,具备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可参与车辆生产线的管理工作,多方面的能力给了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更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时,车辆工程专业应以“厚基础、重应用、精方向”为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车辆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且能在车辆研发、车辆生产管理运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本文提出的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书籍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汽车人才方面,本培养方案设置的主干学科包括力学、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汽车试验等;主要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汽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等。对专业核心课程如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测试技术等可以增加学时,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为之后参加汽车研发相关工作或者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设置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车辆专业的基础知识,还使该专业学生掌握工程机械类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汽车领域中就业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在设置上述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职业规划有侧重的选取不同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中可设置部分培养学生兴趣的公共课,寓教于乐,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不同的学生各方面的基础不尽相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学时,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
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工学学位的要求。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当包括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通过以上实习实践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对一些重要的必修课程如汽车理论,增加一些实验教学,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单独或分组完成实验,同时增加实验考核地严格性,摒弃课后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采用课堂考核模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学到真实的东西。在三年级下半学期,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平台及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规定项目的实训。通过设定科学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动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车辆工程专业实践型复合人才。
三 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5]。本文提出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课外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相关比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资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学校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新事物。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②建立导师制。对每名车辆工程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都安排一位导师,导师在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方面对该学生进行指导。导师应结合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方向,积极鼓励学生融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可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导师应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氛围,不断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③积极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增设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同时也要加大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车辆工程专业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同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从事本学科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专业技能。因此,对本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6]。为了培养本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①增加实验课程的设计。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除理论知识教学外,增加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实验设计,在实验课中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完善并加强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②增加工程实践训练项目。在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工程实践训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学生通过工程项目,将本专业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对课堂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③建立校企合作。在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中,高校应积极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开展定向式培养、工程实践训练、毕业实习实训等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实践型复合人才提供平台。
四 结束语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及对从事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及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为企业、社会提供更多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38-42.
[2]葛平淑,赵秀春,张江燕,等.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03):102-104.
[3]姚嘉,卢伟,栾积毅,等.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5):252-254.
[4]刘忠喜.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层次及构成要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5(03):107-110.
[5]高伟.面向专业认证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238.
[6]倪骁骅,熊新,郑尧刚,等.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产学合作综合改革探讨[J].文教资料,2017(23):133-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