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采用传统模式培养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已经不能解决日益复杂的交通问题,不适应当前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必要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归纳法和问题导向法优化现有教学方法,利用多维度实践资源为学生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提升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引入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和知识应用的多元化考评机制。吉林建筑大学应用该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交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冯天军,等.交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6):9-10.
一交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我国人才培养受到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束缚,填鸭式、命题式的教育模式和僵化保守的教育制度泯灭了学生创新、大胆尝试的思想,早早植入了定式思维。对于新兴的交通工程学科,面临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等诸多无法用传统技术跨越的现实困境,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力钻研前沿新技术、新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解决复杂交通问题。
我国现阶段交通工程人才断档现象严重,多数本科毕业生从事交通土建施工工作,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要求从事交通工程业务的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意识,而学校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欠缺,导致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弱化了本科生实际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交通工程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程式化的问题,课堂讲授与工程需要脱钩。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 交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应用型教学方法
1.基于案例的归纳教学法
我国的教学方式以演绎法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而忽略“学”,缺乏讨论和互动交流,难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美国多数应用型高校以20-30人/班的小班化方式授课,教室安装可转动的座椅以便于师生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和探讨性学习[1]。
美国工科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通过模拟与解答自然、工程等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形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主要是立足于具体的案例而不是阐述晦涩抽象的规则概念,依据头脑中存储的案例与待解问题的相关性判别问题隶属范畴,进而运用相关理论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2]。
归纳法能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组织过程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的构建过程。对于交通工程课程中涉及重要方法或应用性质的教学内容运用归纳法教学模式,从常见交通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案例的归纳教学法是将案例法教学与归纳法教学相结合,以案例展示为主,分析案例的成因并归纳其本质,相比于案例教学法更深入剖析了事物内在规律和演绎机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综合性。交通工程知识应用性强,很多课程宜采用基于案例的归纳教学法。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
美国多数工科院校都开设了以问题为导向的习明纳尔(seminar)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创新思维训练[3]。哈佛大学也是这一课程的倡导者,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问题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学习从问题入手,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会了科学知识。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关键环节是设计探究性题目,交通工程专业的很多问题与实际交通出行密切相关,在设计问题时贴近生活,紧扣教学内容,便于引起学生共鸣。根据内容进行启发式问题设计教学,层层递进设置提问环节,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到交通就在身边,运用交通知识能够研究许多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
(二)构建多维度实践资源
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遵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设置和完善多种实践平台,丰富教学和科研实践环境,培养面向直接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多维度实践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实践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践场所,是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吉林建筑大学设有交通工程实验室(交通仿真、模拟驾驶、交通数据采集等实验平台)、严寒地区交通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园、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此外,多个校外实习工厂、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场所。目前与中建八局、吉林省交通实业集团、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多个单位签署了实训基地协议,在工程测量、工程设计、道路工程检测、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形成由“课件、教学视频、图片、工程案例集、规范、习题库”等有机结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交通数据分析、方案优化、交通问题诊断以及交通规划、设计、管理控制方案的评价体系。
(三)提升多方位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其认知高度、学识水平极大影响着学生。
1.提升教师创新意识。专业教师应思维开阔,见多识广,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遏制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依靠传统的、简单的交通技术方案已经无法根本解决交通问题,交通工程学者试图努力寻求先进的交通技术,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来实现交通和谐运行的宏伟目标。因此需要教师拥有创新思维意识,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科技的变化。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具有高水平业务素质是教学质量根本保障,也是学生获取前沿知识的基础。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案例研究和行业创新实践,定期开展实操培训与交流活动,核查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切合情况。此外,引进不同高校、尤其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端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鼓励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高校交流学习。
(四)引入多元化考核模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又能引导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意识。要重视过程考核,降低期末成绩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分值。根据课程性质,结合学生兴趣,对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实验、研究报告、设计图纸等形式。此外,也可以通过设计项目、小论文、课外作业等内容,灵活选用口头答辩、PPT汇报等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传统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答案标准化,这种机械化的题型无法综合、全面评判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内容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采用多样化、不拘泥于形式的题型。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效果
吉林建筑大学采用改革后的应用型创新教学模式授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验平台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应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以《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为例,采用基于案例的归纳教学法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敢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评环节,期末考试增加了论述题,减少了客观题的分值。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与设计院成图比较分析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完善设计成果,设计质量及对知识掌握程度比上届学生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我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2017年一位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内华达大学进行交流深造。此外,2017年本专业教师参加了多次交通工程专业会议,包括教育部第三届全国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专业教学研讨会,长安大学主办的全国《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以及同济大学主办的智能交通学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探讨了专业课程设置、勘测实习经验、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等,提高了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开拓了教师国际化视野。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递增,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6):17-21.
[2]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133-135.
[3]张学良,李辉.过程取向与自主建构:美国高校顶石课程形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03):78-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