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的初探 ——以“真相只有一个——看破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2 14:11: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开发“真相只有一个——看破网络食品安全谣言”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开发和课程实施开发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校本课程;批判性思维;网络食品安全

本文引用格式:毛策平等.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的初探——以“真相只有一个——看破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7):175-176+19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可以简短的描述成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对我们所学的东西、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反思和评价,认识事物的真实性,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从而知道信念和行动[1]。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每天我们都会接收到各种真真假假,是非模糊的言论,对于其真实性都值得商榷,其中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言论更是每年层出不穷,有的是新瓶装老酒,有些是新出现的论断,时常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基础,并且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能够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正确的食品安全的观念和知识[2]。虽然每年315晚会会对一部分食品安全的谣言进行侦破,但更多的食品安全谣言需要我们自己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质疑,然后采用合适的方式去解答疑问,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笔者由此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发了校本课程“真相只有一个——看破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具有创意的校本课程名称,逻辑清晰的主题和背景,学科专业的目标,精彩纷呈的内容,灵活的实施手段,多元的评价方法以及生动又具有吸引力的课程说明。现将开发过程中的在目标开发,内容开发和实施开发等方面的几点感悟做以下总结。

一仔细斟酌课程目标,引导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目标是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它确定了课程的任务和方向。根据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课程编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他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并且重点突出,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且基础的一环。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和学科三个纬度。本课程目标的编制选择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为依托,结合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选取生活中常见易错的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为内容,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形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如下:

\

 
(一)生命观念

      1.能识别10种以上的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并对其不科学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根据教材所学内容形成生命观念,持有正确的结构功能观,物质能量观等,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不轻信生活中的谣言问题。

(二)科学思维

       1.对于新出现的网络食品安全谣言持有批判性思维,不轻易下论断对或者不对,能够学会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实验等方式判断其对错。

       2.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解释谣言的错误性。

(三)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探讨,最终确定谣言的错误性。

       2.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社会责任

      1.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生活中新出现的食品安全谣言,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2.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主动向他人宣传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观念。

    3.精选近年来网络食品安全谣言为内容,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经验体系中选择出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学科性,应贴近社会生活,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能够支持课程目标,体现一定逻辑顺序,课程内容标题风格总体保持一致,体现本课程内容特点,能够吸引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组织要处理好直线式和螺旋式,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这三对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由此,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



\


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侦破谣言,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

(一)结合教材知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会质疑是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言论,都要问一问自己这个言论是对的吗,有什么证据证明是对的,而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学会用适合的知识去解答疑问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重要途径,可以将生活中的言论结合教材知识,尝试进行解释,比如“姜汁可乐可以治疗感冒吗?”这样的食品安全的谣言就涉及到姜汁和可乐的主要营养元素和成分的知识,感冒与免疫系统知识想通,如此可以将必修一的知识和必修三的知识相结合。如果不清楚可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以查询可乐包装袋上面的配料表而得出结论。再如多种油混在一起吃更健康么?这样的食品安全谣言同样可以运用必修一中糖类和脂肪一节的知识来解答。

(二)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怀疑精神。

        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使行业发生剧烈变革,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学生每人一部手机已是常态,利用手机网络查询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主动性,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真假信息,此时更需要学生保持怀疑精神,能够辨别真假,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权威网站,比如进入央视315晚会官网,就可以查询到历年晚会中有关食品安全谣言的侦破信息,包括文字和视频,再比如,中国食品报官网也可以查询到一些食品安全的信息。还有微信也推出了小程序“较真辟谣神器”,使用微信也能查询到食品安全的真假鉴定了。这些网络素材都可以利用到课堂上,为教学服务。比如多种食物相克之说就曾在2018年315晚会上证实过是谣言。

(三)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解释分析现象。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其自身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实验,更能使学生亲自揪出谣言,学生依据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程序就可以对所提问题尝试性进行分析解释。比如“可乐中煮出大量未知黑色黏稠液体,对人体有害吗?”这一谣言,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在实验室做这个实验,而且实验本身比较简单,只需烧杯,可乐,酒精灯,三脚架,隔热垫等即可。

(四)布置课外实践,结合所见所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学会逻辑推理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技能。合理分析需要学会逻辑推理,通过分析、演绎、推理、解释、评价和自我调节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1]。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既可以给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交流表达能力,主动向他人宣传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观念。比如“夏天桃子都会喷洒防腐剂吗?”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当地农贸市场,观察桃子是否会喷洒防腐剂,或者口头咨询售货员,是否会喷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结合学科性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求,尊重知识内在规律,不断实践,长期探索,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3]。

参考文献

[1]任小文.批判性思维:从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J].中学生物教学,2018(Z1):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蒋伏欢.基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初探——以“趣味生物实验室”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8(Z1):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