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1:51: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全面提高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汽车行业岗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体、二维、多元”的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融合实体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实现虚实平台两位一体建设;通过构建与汽车产业链对接的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运用实验知识模块,同时通过细分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的基础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开发创新四个能力层次,强化教学过程的知识维与能力维同步提升;通过协同共建、多元共享,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深度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实现实验项目、设备、软件、数据、人才等资源集聚。为其他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车辆类专业;卓越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永臣,等.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6):4-5.

一 引言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已经在各学科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与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批工程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卓越工程师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发展方式、实现全民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从相关行业信息反馈来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从国际竞争力与单位认可度看,我国工程师总量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而达到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的工程师低于总量的10%。根本原因是实践类教学的不足,为此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问题。

二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近9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持续世界第一,汽车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随着产业不断向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轻量化发展,对车辆类卓越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引领下,在车辆工程专业中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融合实体与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共建与共享机制,协同合作方参与教学平台建设,开展“一体、二维、多元”的车辆类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体即以“能实不虚、以虚补实”为原则,融合实体的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坚持两位一体,丰富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两维即教学过程强化知识维与能力维,知识维对接汽车产业链,构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运用实验大模块,覆盖汽车设计、制造、使用全寿命周期;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分为基础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开发创新四个结构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多元即以我校为核心,以“协同共建、多元共享”为原则,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深度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实现实验项目、设备、软件、数据、人才等资源共享。

\

 
三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一)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


       与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所共建共享教学平台,建成国家级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实验中心。全方位进行实践教学资源汇聚模式改革,第一,以成本分摊、返利供源的方式配置教学资源;第二,以互利互惠、共研共用的运行模式使用教学资源,构建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与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建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所,以技术服务共享行业数据;第三,汇聚高校人才和项目资源,建设江苏省车辆与交通类虚拟仿真共享平台与实体实验平台,建成实践教学资源的平台基础;第四,汇聚合作企业优势资源,开发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电子、汽车服务等知识模块的实验项目。通过全面合作,实现与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对接,促进高素质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

(二)不断丰富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资源

        在汽车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领域,汽车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出厂、使用维护的全部过程,都融入了计算机模拟技术。虚拟设计和虚拟制造技术缩短了汽车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新产品质量,已成为汽车设计和生产的必然手段。通过虚拟实验项目将前沿技术及时转变成教学资源,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或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创建各类汽车结构、总成模型库,虚拟汽车设计、制造、运用环节的生产、试验流程,优化试验方法;通过以虚补实,丰富了实验内容;通过虚实结合,提升了实验效果,解决了车辆工程领域高危实验、无法重复实验无法开展的教学难题,为专业知识更新与专业技能拓展提供了开放教学环境,也极大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

(三)转变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日趋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进,逐渐形成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依靠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要求。通过由“教学导向型”向“学习需求导向型”转变,虚拟仿真实验为定制式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便利的途径,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虚拟仿真实验逼真的仿真环境、交互式的实验方式、便捷的操作流程、机动的学习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很好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探索出了满足定制式人才培养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四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一)体系完善,虚实结合


        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规律要求,构建了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运用等三个虚拟实验教学模块;按人才培养效果、资源共享与现实基础,强化“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科研与教学”、“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针对汽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与真实实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创新“虚”与“实”的结合方式,在车辆设计与制造模块,形成“实-虚-虚拟交互”的“虚实互动”实验过程。在汽车电子模块,形成“虚-实-相互交融”的“虚实融合”实验过程。

(二)多元协同,共建共享

         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通过建立合作共建与共享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由淮阴工学院牵头,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等主管部门,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类生产企业,与法国洛林大学、台湾中华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协同共建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在人才、项目、软件、设备等方面实现校际共享、行业共享、企业共享,形成了车辆与交通教学资源与成果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机制,扩大了公共资源的规模效应,推动了行业、企业、高校院所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上共同提升。

五 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全面实施车辆类卓越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已建成了国家级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共享平台,江苏省车辆与交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促进了车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全面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了跨校联盟和企业联盟联合教学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促成了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2011年起,先后与江苏大运集团开展“大运班”、与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敏安班”等形式,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累计输出订单式专业人才507人,实现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依托平台,学生累计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108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全面服务车辆与交通行业企业。通过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公安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平台与数据共享,承担车辆事故鉴定等业务,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极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六 结束语

        鉴于现代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单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服务于传统汽车产业需要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行业对汽车设计、制造工艺、试验检测等知识与能力的综合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有机衔接不够,影响实践创新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在汽车产业快速转型发展背景下,校内优质实践教学条件与资源不足,实验教学与产业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这些促成了对车辆类卓越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学校在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2]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3]陈国平魏民祥.基于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10-12.
[4]朱泓,李志义,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5]张敏良.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探讨机械工程教育改革[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3):26-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