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新农科视角下课程思政赋能高质量农林人才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6 16:24: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文章以中国特色思政素材为主线,聚焦课程思政赋能课程知识传递重组授课方式,指明新农科背景下创新发展+“大思政课”建设精准衔接的方式。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过硬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挖掘和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起实验化学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及模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实现了高等教育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的。该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创新实验
 
  0引言
 
  党的二*大报告指出,培养更多高素质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农林学子的价值塑造和情怀教育,是涉农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担起的时代重任[1]。实验化学作为农林大学的一门以介绍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的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理论课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以及新农科背景下思政育人的要求,实验化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内容常规、未体现学生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地位等。据此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德树人、德能兼修”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线上线下“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实验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知农、爱农、强国、爱国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1实验化学“立体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与实施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为轴心,以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贯穿教学始终的课程思政为关键,以“师生多元立体化互动”为纽带,以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助力,动用所有教学要素并应用与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4-5]。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高度契合“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
 
  1.1整合体现混合式教学特点的教学资源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学习通平台整合多元化资源,包括:整套的图文并茂、层次感强的教学课件,录制的大量微视频,制作的形象逼真的动画等。针对一些实验毒性较大,比如铅铋混合溶液的测定实验,教师团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让学生模拟实验、通过丰富题库方便学生把握重点以及通过线上测验对学生进行考评。
 
  1.2师生多元“立体化”互动课堂实施
 
  基于完备的线上教学资源,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互动式教学,如图1所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把一门传统实验操作课堂扩展为跨时空、跨地点、跨平台的教学课堂。通过“课前广集资料(线上预习)”“课中深入探讨(线下实验操作)”“课后加强巩固(书写实验总结)”,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立体化课堂实施实践检验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
 
  1.3线上线下全方位思政课程资源的建设
 
  近年来,党中*出台许多思政课程建设文件,要求各高校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深度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课堂的实施[6-7]。实验化学课程也是很好的思政育人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思政融入点,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强国爱国等品质大有裨益[8]。教师团队通过深耕教材,深入挖掘每个实验所蕴含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思政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分别建设线下线上两个平台思政素材库,充分发挥思政素材的感染力、影响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服务“三农”的科研精神。
 
  为了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的特点,团队从学科前沿、名人传记、传统文化、绿色环保理念、化学之美、科研态度等多方面收集思政素材,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独具实验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置拓展资料模块、思政课堂模块等以全方位地进行思政教学,例如:引入了“我们需要化学”“解码科技史”“美丽化学”等相关视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榜样堂模块介绍优秀的科学家,例如令人敬佩的科学家屠呦呦;设置化学是把双刃剑模块,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线下教学中,每个实验设置思政教学融入点,授课过程中教师自然引入思政元素,通过简短且有深意的语言,育人于无形中,争取做到“课课有思政,时时能育人”。
 
  1.4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立体化”课堂实施
 
  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两维三阶的模式将思政育人自然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粗食盐提纯实验为例,阐述思政育人课堂的实施情况,如表1所示。课前于线上平台发布中国盐业发展史资料及我国近代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开创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食盐工厂的事迹,让同学自主阅读,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课中进行安全问题问答,以古诗引出新课,与学生讨论中国的盐业发展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课后发布科技前沿“六边形食盐”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的动力。在整个思政课堂实施过程中,线上平台的思政资料更注重趣味性及故事性,诱导学生自主观看,线下更注重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实验课堂
 
  创新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关乎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9-10]。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常规及未体现学生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问题,团队鼓励学生创新设计科普化学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从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出发,开放实验室,设置拓展创新实验活动,如红糖变白糖、寻找最适合的饮用水、pH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学生设计报告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以致用。团队在学生提出的众多想法中提炼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取得全国二等奖1名,华北赛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省级奖励若干名的好成绩。

\
 
  此外,团队还积极组织学生举办科学走出去活动,从实验设计到完成,从准备教案与PPT到现场的演示与讲解,全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组织及联系本市的中小学以及社区,最后带着准备好的材料去进行科普实验展示。在该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
 
  3实验室安全教育
 
  高等学校化学实验室所承载的复杂实验活动和任务具有高危性和意外事故的不可预见性,这些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安全管理和教育也是授课过程的重要任务[11-12]。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一些易燃(如酒精、石油醚等)、有毒(如重铬酸钾、苯、CCl4等)及强腐蚀性(如浓硫酸、浓硝酸、溴等)的化学试剂,酒精灯、温度计、加热板、烘箱等危险仪器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化学试剂或仪器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发生着火、触电、中毒和烧伤等安全事故。此外,玻璃仪器如果使用和处理不当还会发生割伤事故。为维护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确保各种实验顺利进行,团队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块。(1)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视频,了解实验室安全要求;(2)在学习通平台引入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3)设置多个安全教育测试题,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完成安全测试并通过;(4)设置实验室安全规则,包括:实验时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安全规则;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得擅离岗位,应随时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正常、仪器有无破裂等;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嬉笑和打闹;实验结束应及时洗手、清理实验台面以及关闭水、电开关,经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以上这些措施为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构建合理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能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和实践能力。
 
  4“三位一体”考评体系及改革成效
 
  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既可以综合评价学生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又能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严于律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3]。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构建了随堂测试、实验创新设计报告、学生作业、讨论、互评、实验报告、实验基本操作测试等“三位一体”的综合测评体系,如表2所示。为了使考核评价公平合理,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考核评价标准。平时成绩主要是教师批阅实验报告,为主观得分;线上成绩兼顾了主、客观因素,突出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的线下操作考核则突出了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实行“三位一体”考核模式以来,学生更加重视基本操作的标准化,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动性。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
 
  5结语
 
  将传统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立体化”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教学课堂;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拓展任务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创造能力的锻炼平台;深入挖掘实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授课过程中自然融入、线上平台适当引入,构建了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这些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对基本操作的掌握,学生的实验失误率大幅下降、学习兴趣提升明显。同时,第二课堂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亓晓飞,陈慧文.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22,24(4):130-135.
 
  [2]张向荣,白艳红,李健军.基于“虚实结合”的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大学化学,2021,36(12):26-31.
 
  [3]梁可心,张胜寒,檀玉.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试规范化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8,46(17):135-136.
 
  [4]郭东升,阮文娟,朱志昂.“四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南开大学物理化学一流课程建设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8):70-73.
 
  [5]卢嫣,李曾艳,庄建平,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广东化工,2023,50(3):210-213.
 
  [6]张烁.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新华社.习**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讲话[EB/OL].[2024-03-14].http://news.cctv.com/special/qgjydh/.
 
  [8]季桂娟,李政,周屹博,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的探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0(10):116-118.
 
  [9]王义华,黄忠,廖晓宁,等.地方农林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15):242-246.
 
  [10]李德前,魏海,马逸群,等.基于逆向思维创新化学实验的尝试[J].化学教学,2022(8):75-78.
 
  [11]马荔,张卫,陈虹锦,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7):285-288.
 
  [12]吴阳.高校化学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要求[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0):51-57.
 
  [13]罗艳珠,汪圣尧,项勇刚.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54):54-5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6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