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6:26: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混合式教学模式所替代。混合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教学创新与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under Blended Teaching Mode
 
  LU Fu-xiao,SHI Xue-gang,ZHANG Li-mei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30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qsing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teacher-based infusion teaching mode will be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under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thus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the determin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blended teaching;logistics management;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变革以及教育体系的重构,教育信息化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同时,新时代教学媒介、教学资源与教学主体等要素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出现加速推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对课堂如何做到高阶、创新和高效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转变了教学范式、丰富了学习资源和内容、重构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和学的自主性。
 
  同时,习**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任务方面的重要性[2],指出高校要进行“三全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指出,要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思政课外,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主要取决于专业课程。由此,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任课中提炼知识板块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传输给学生,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效结合。针对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落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挖掘与引导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1.1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起源于混合式学习理论,只有充分理解混合学习理论才能理解混合式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教学在国外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Blending Learning/Teaching”“Blended Learning/Teaching”“Hybrid Learning/Teaching”以及“Flexible Learning/Teaching”等,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也多种多样[4]。Bonk,Graham认为混合式教学实际上就是面授教学与多种技术媒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5]。2012年以来,慕课、“SPOC”“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之间迅速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Bansal,Singh分析了基于移动学习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并分析得出在线资源有利于提高传统课堂的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技术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粘性[6]。国外混合式教学研究较为成熟,美国、英国、新加坡、西班牙等发展较好,并取得许多不错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借助某项技术或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环境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方面。
 
  国内方面,“混合式学习”是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及并倡导的概念,随后国内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内涵、混合学习资源及平台的构建、混合教学的课堂实践研究等方面。混合式教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建华、田世生、余胜泉、祝智庭、李克东、黄荣怀等。例如,余胜泉等对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及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7];祝智庭,胡姣分析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典型应用,并从场景、教学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8]。
 
  1.2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综述
 
  虽然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育人理念,但并没有明确的课程思政的概念,仅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政治课”或“教育课”。2016年12月,习****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3]从国家层面讲述了“课程思政”的总源头。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课程思政”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术语在国家层面出现在人们视线中[9]。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探索分析主要在于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育人体系,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10]。综合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针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基于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1]。
 
  国外没有课程思政的概念,因为课程思政是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但国外关于渗透式德育的理念与我国课程思政有相似之处。例如美国学校的德育方法、英国学校的德育形式以及日本学校的德育途径都提到在德育工作中要发挥各个学科、每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国外教育工作者采取各种途径,如直接途径、间接途径、潜在途径,通过不断渗透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如Raths,Harmin所说:“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适合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过程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最有效的”[12]。国外的这种德育经验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的来讲,当前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及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专业课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相关文献。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现有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不够创新完善
 
  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理论性地灌输专业知识为其主要手段,难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德行素养进行综合性培养。然而,物流管理专业课一般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将难以实现新时代的课程教学目标。目前已经有许多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有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教学新模式的应用。然而,总体来讲,由于起步较晚,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欠缺,取得的教学成果十分有限,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2.2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认识不足
 
  各地高校虽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总体来讲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校教师仍然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观念理解不够,方法掌握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生硬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很难做到衔接自然、润物无声。此外,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本身不具备完整成熟的思政意识,因而在备课时没有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自觉挖掘思政元素的习惯。而部分高校也没有为任课老师提供足够的课程思政培训或相关政策指导,导致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思路,最终因难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而作罢或者草草应付了事。
 
  2.3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高校专业课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课程固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目标,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这是由于课程思政教学不像知识点一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其教学效果较为隐形,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的影响,难以用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因此,除考核评价专业教学内容外,也应合理构建考核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混合式教学下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师生角色定位、教学活动,还是在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均有较明显的区别。如表1所示,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从实质上讲,混合式教学并不是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替代,而是融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学习理念[4]。混合式教学能够取长补短,把在线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这样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任课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完善自身思想,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立场传播思想政治理念。尽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材施教,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与专业课相关的时政热点、科学前沿、典型案例等的讲解与互动讨论,在提高学术专业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引。

 \
 
  3.2构建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构建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模式混合教学,借助各种媒介,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与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模块,实现师生多角度互动、学生多元化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进而提高课堂互动性、思政性、实践性,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上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基本实现全过程数据分析与反馈、多渠道实时互动、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的可追溯。将“过程—结果”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用以考核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成效。

  \
 
  3.3深入解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的课程地位,认真分解课程要求学生理解、熟悉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洞察学情需求,将思政育人需求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确定课程的思政元素契合点,将其内涵意义深化,形成课程思政育人与专业能力塑造与培养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文章以中国民航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进行分析。该课程是本单位物流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现代物流活动中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仓储和配送环节相关设施及作业流程、组织管理的规划和执行方法、仓储与配送成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等。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物流企业的仓储和配送系统进行管理、分析、规划设计与优化的综合能力。从专业知识传授、课程思政育人和能力培养与塑造三方面确定《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
 
  3.4认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认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做好课程思政内容设计。通过将教学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效衔接,使得学生能自然接受并认为思政内容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润物无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如表3所示。

 \
\
 
  3.5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发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这三个层次并结合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方法呈现多样化[13-18]。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可根据具体情况再进一步细化。具体来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形成以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为主体,同行及领导干部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多维度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帮助物流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更加全面直观地认识自身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并根据反馈的评价结果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从而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能力。

 \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线下或单一的线上教学已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简单的专业知识教学也难以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物流人才。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中已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作为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尝试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以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综合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洱岽,于彤彤,刘力纬,等.育心明德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8(9):52-55.
 
  [2]吴安春,姜朝晖,金紫薇,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平**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43(10):4-13.
 
  [3]习**.习**在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2-06-06].http://t20161208_291306.html.
 
  [4]朱丽镕.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5]Bonk C J,Graham C R.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M].John Wiley&Sons,2012.
 
  [6]Bansal S,Singh P.Blending Active Learning in a Modified SPOC Based Classroom[C].2015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OCs,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MITE).IEEE,2015:251-256.
 
  [7]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8]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1):13-23.
 
  [9]王婷婷,赵生学.课程思政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基于CNKI的CSSCI 1978—2021[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04):29-35.
 
  [10]杨金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11]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12]Raths L E,Harmin M.Values and teaching:Working with values in the classroom[J].Merrill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ries,1966.
 
  [13]赵智锋,施华.基于“思政引领,任务驱动,线上线下,四层融合”模式的物流类课程教学实施与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04):169-172+165.
 
  [14]黄煜栋,徐莉君.“课程思政”下的课堂教学质量量化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9,35(10):217-221.
 
  [15]苏小菱,洪昀.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50-152.
 
  [16]许祥云,王佳佳.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47-60.
 
  [17]曹湘玲.产教融合下高职民航运输专业多主体合力育人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2):173-175+155.
 
  [18]谢振旺.“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4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79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