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推进,物流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一趋势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要创新课程建设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介绍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然后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接着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包括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建设教师队伍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最后提出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产教融合
0引言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2年,党的二*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之后,教育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这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
物流企业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物流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然而,这一趋势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系统管理等专业技能方面。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面临着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调整教学方案,使之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应用型人才[1]。此外,物流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物流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亟须与时俱进。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对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建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1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1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偏离
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往往缺乏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的机制。具体表现: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基础,很少涉及最新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例如,目前物流行业对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但相关课程却没有涉及这些技术应用技能。此外,行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软技能要求很高,如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客户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培养未得到应用型高校的充分重视,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未将这些能力培养考虑在内。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需要参加额外的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
1.2教学模式落后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课堂讲授和书面考试。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尽管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案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方法,但因资源或经验不足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局限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物流问题时可能缺乏创新思维和实战经验[2]。
1.3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不足
师资队伍方面,尽管许多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有成就,但在实际物流操作和管理经验方面存在不足。这种情况限制了教师在传授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方面的能力。同时,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应用型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设施老旧,不能模拟现代物流中心的环境,而校外的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与学校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
1.4课程国际化与标准化程度偏低
当前,应用型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国家化课程程度不够高,缺乏国际物流法规、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此外,课程的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与国际认可的物流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对接不到位,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受限。
1.5与行业的互动和合作不足
应用型高校与物流行业的互动和合作程度不高,导致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物流行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优秀员工很少参与到高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与行业专家互动的机会,这限制了他们对行业趋势和需求的了解,也影响了他们建立职业网络的机会。
2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新要求
物流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核心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应用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以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管理透明度和响应速度,并最终实现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管理。物流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包括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应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应用、智能运输管理系统(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TMS)应用、供应链协同等多个方面[3]。物流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要求物流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更新业务流程,要求高校持续培养数字化物流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基于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面临新的要求,具体如下。①融入数字技术教育内容。课程内容需要纳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这些技术是实现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关键,对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②增强学生数据驱动决策能力。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应懂得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处理大量物流数据,以提高决策效率和精确性。课程中应包含统计学、预测模型、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模块,以培养学生数据驱动物流决策的能力。③促进实践和实验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课程教学应包括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和实际项目管理等环节,以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物流场景中。④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除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还应强调培养学生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软技能对于未来物流工程师来说同样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同时,高校也应要求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够自主学习并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探索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⑤加强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考虑到物流活动的全球性质,课程中应包括国际物流规则、跨文化交流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路径
3.1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①构建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重新构建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将物流技术应用作为核心。课程内容应包括最新的物流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及它们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技巧。②强化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和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而企业则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不仅限于提供实际案例和数据,还包括协助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③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应用型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模拟物流中心、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场所。此外,学校还应开发线上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远程操作和模拟管理。
3.2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
①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改革,确保课程内容与数字化转型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引入最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②引入和开发高端技术课程。开发和引入与物流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高端技术课程,如智能物流系统设计、供应链大数据分析、物流机器人应用等[4]。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物流行业新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够满足未来物流行业的岗位要求。③设置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超越传统物流学科的界限,引入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学校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够提升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复杂问题。④定期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先进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定期更新,确保与时俱进。学校应设立更新机制,收集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中。同时,学校也应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和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教授最新的技术和理念。
3.3建设教师队伍
①引入行业专家。引入物流行业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让学生直接从行业实践者那里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经验。这些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行业趋势和职业规划指导。②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师应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如实验室模拟、案例研究、项目式学习和沙盘模拟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被鼓励参与到真实的物流项目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化工具[5]。
3.4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
①参加实习实训与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的实习实训项目和行业竞赛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②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与国外知名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国际项目,了解不同国家的物流体系和管理模式,开阔国际视野。
4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4.1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
一是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为确保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应用型高校需要获得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为课程建设提供行业需求分析、专业标准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二是校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应用型高校应确保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所需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学人员。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需求,科学规划资源使用,合理调配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于课程创新和教学研究。
4.2质量监控与评估反馈
一是课程质量的持续监控。建立一个全面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教学管理系统,搜集课程运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课程监控不仅涉及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学生的作业、考试和项目成果等,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标准。二是教学效果的定期评估与反馈。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同行评审、校外专家评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实施教学效果的定期评估。评估结果应作为教学改进和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及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形成教学改进的闭环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的适应性。
5结束语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了应用型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在这一大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和创新路径。本文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建议应用型高校构建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来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为了保障这些课程建设策略有效实施,本文还提出了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质量监控与评估反馈。该保障机制旨在确保课程建设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并通过持续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反馈,保证教学质量与行业标准的一致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云龙,翟晓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想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101-106.
[2]谢幼如,夏婉,邱艺,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逻辑要义、实践向度与典型样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3(9):50-58.
[3]罗娟娟,许仲生.职业本科教育背景下数智化赋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1):89-92.
[4]冯小舟,卢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J].江苏商论,2023(11):112-115,120.
[5]盛国军,张晓莉,高明晶.“数字化立体课堂”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例[J].物流技术,2023(10):120-122,13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