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由于自身条件限 制,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高的情况,制约了 残疾人就业上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 人的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 策。针对西宁市残疾人目前的就业状况以及残疾人就业工 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就业服务、就业培训以及残疾 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保障金
一、西宁市残疾人就业现状
截至2020年底,西宁市持证残疾人中就业年龄段 (16-59周岁)残疾人30491人,其中已就业13129人, 占43.06%;未就业17362人,占56.94%。
1.就业形式
2020年西宁市就业的持证残疾人中,按比例就业 869人,集中就业754人,个体就业(含自主创业)1163 人,灵活就业7676人,公益性岗位就业562人,辅助性就 业147人。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1958人。通过以上数 据可见,残疾人的就业形式主要集中在灵活就业和农村 种养殖加工业,占总就业人数的73.38%。个体就业(含 自主创业)占8.86%,按比例就业占6.61%,公益性岗位 占4.28%,辅助性就业最少,仅占1.12%(见图1)。
图1 各就业形式占比
2.未就业主要原因和未就业残疾人主要生活来源
未就业残疾人中,丧失劳动能力6006人,占 34.59%;在校学习510人,占2.94%;退休2711人,占 15.61%;无就业技能1723人,占9.92%;农用土地被征 用76人,占0.44%;无就业意愿834人,占4.80%;其他原因5502人,占31.69%。
未就业残疾人中,靠家庭成员供养生活的有6669 人,占38.41%;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生活的有2847 人,占16.40%;靠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有2708人, 占15.6%;靠财产性收入生活的有105人,占0.60%;靠 其他方面生活的有5033人占28.99%。
(数据来源:青海省残疾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2020 年动态更新)
二、西宁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残疾人就业岗位少,范围窄,稳定就业难
由于残疾人自身条件限制,普遍文化程度低、劳 动技能不高,制约了残疾人就业上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目前西宁市残疾人就业主要集中在保洁、门卫、洗车 工、手工制作等技术要求低、薪资水平低的服务行业。 同时,许多企事业单位希望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是岗位 要求和残疾人能力不相匹配,真正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 位少,因而真正实现就业者少。残疾人就业渠道主要依 靠集中就业、熟人介绍、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推荐等。 2020年西宁市各县(区)推荐就业的残疾人共160人 (其中,推荐集中就业岗位的95人),回访调查发现其 中仍在岗的113人(其中集中就业的95人),辞职后更 换岗位22人, 已辞职待业30人,可见除集中就业的95人 仍在岗之外只有18人仍在推荐的原岗位工作,辞职后更 换岗位和待业的有52人,可见集中就业的残疾人相对比 较稳定,其他渠道就业的多不稳定。
2.残疾人短期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后就业不能形 成闭环
一方面,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实用技术 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效果所需周期长,但是目前的残疾 人培训多为短期培训,培训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残 疾人培训方式方法单一,联系当地实际与残疾人自主创 业、自谋职业不够紧密,现有培训项目和内容缺乏针对 性,培训与实现就业不能形成闭环,因此,残疾人参与 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后就业效果欠佳。
3.社会对残疾人接纳认可度高,但是实际就业工作 出现困难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残疾人工作的重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和认可度越来越高,使得残疾人能够平等参 与社会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发现,用 人单位出于用工安全的角度,有些就业岗位确实无法安 排残疾人上岗。另外,有些掌握知识技能的高学历残疾 人在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岗位考试、面试和体 检中仍存在一定困难。
三、针对西宁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关注残疾人就业精准化服务
要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在就业政策的顶 层设计中,更加关注残疾人就业精准化服务。一是,依 托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进一步落实好用人单位按 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开发公益性岗位,优 先考虑吸纳残疾人就业,多角度、多层次逐步拓宽残疾 人就业渠道;二是,针对残疾人自身能力和工作岗位需 要,帮助用人单位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并做好无障碍 改造,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三是, 加快推动全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扶持残疾人 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进一步保障智力、精神和重度肢 体残疾人参与劳动,实现就业,融入社会的基本权力; 四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舆论环境,加 大对残疾人自强创业和扶残助残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 会氛围;五是,加强平台建设,目前青海省残疾人就业 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推广中,用人单 位招聘信息和残疾人求职信息正在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对今后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实施残疾人就业精 准化服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 实现残疾人培训后就业形成闭环
一是落实好青海省残疾人学历提升教育工作。青海 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与青海省开放大学充分利用 全国系统电大教育资源,面向全省残疾人开设了电大学 历教育。西宁市依托残疾人学历提升教育工作,进一步 提升西宁市残疾人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探 索灵活多样的残疾人培训方式方法。结合残疾人就业工 作和岗位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残疾人岗位技能培训和 岗前培训,着力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和岗位竞争力;三 是扶持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一定 规模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促进残疾人更好地掌 握劳动技能,带动残疾人就业增收。
3.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通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使各县区残疾人就业服务 机构实现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措施健全 的整体目标;二是要结合各县区残疾人就业工作开展现 状,开展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机构 服务人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信息把握能力。
4.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第一,深入宣传,营造残保金征缴良好社会氛围。 残联、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残保金征缴 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方面宣传活动,组织工作人 员深入辖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用工企业,大力宣 传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保金的政策法规,努力提高社会 各界对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保金的重要意义的认 识,增强用人单位自觉履行缴纳残保金的法律意识,逐 步营造了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 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完善机制,加强残保金征、管、用部门间 密切配合。以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跨 省通办”为契机,税务、财政、残联等部门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加强信息互通,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 析、研判工作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缴纳残保金情况的监 督检查和审核工作,督促用人单位依法按时、足额缴纳 残保金,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残保金应收尽收。
第三,统筹安排,优化残保金使用效率。残保金 使用向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方面倾斜,持续加大残疾人 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制定推荐残疾人就业奖励机制,使 培训见实效,就业出成果。加大对从事家庭农副业生产 与服务行业就业的贫困残疾人扶持力度,对具有安置就 业、扶贫开发、辐射带动作用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给 予政策性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残保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笑桐.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164-166.
[2] 郝景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税,2021(3):44-46.
[3] 袁翠松.关于督促地方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工作的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2):227.
[4] 隋亮,刘山陵.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16):153-154.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