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网络用工关系的认定与完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5:35: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工形式发生转变,传统用工遵循工业时代企业与劳动者 之间签订用工协议的形式和规则,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共享的时代,用工形 式出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态。然而针对网络用工新形态现有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是否能够 认定为劳动关系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用工形态的简要分析,为 法律完善和保护劳动者权益提出几点建议, 以促进网络平台与用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转 变使得用工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网络新型用工 成为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用工模式,例如:外卖骑 手送餐服务、网络直播、网约车服务等等,但该种 用工模式在平台经济下认定为劳动关系还是劳 务关系目前没有定论,所以在工作人员受到权益 的损害时往往得不到切实的救济和保障。若一味 寻求劳动法的保护,平台经济的发展在长远看来 不容乐观,相反若按照劳务关系或民事法律规范 处理用工纠纷,劳动者的权益将得不到切实的保 障。因此有必要在现行法律规定不足的情形下, 寻求网络用工本应受到劳动关系保护的劳动者的 保护路径,使得劳动关系得以正确适用,实现平 台经济和劳动之间的利益平衡,为新型网络用工 形式的认定提供解决的思路。

  一 、网络用工的内涵、特点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而使得用工形式变得更加具有多样化和灵活 性,网络用工成为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用工模式。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种新的用工 形式,有的学者将其称为“ 网约工 ”,而对于网络 用工的内涵、性质仍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王全 兴教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 网约工 ”,其 认为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劳动者、与企 业有合作关系的其他组织内的劳动者以及与企业 有合作的个人劳动者;狭义的劳动者仅指与平台 有合作的个人服务提供者。[1]本文所讲的网络用 工为狭义上的用工形式。常凯教授从网络用工的 性质分析,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平台企业用工形 态是一种雇佣关系,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劳动者具备人身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2]劳动关系 与劳务关系的差别判断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调整,是劳动者与用人 单位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达成的用工协议,双方 之间存在着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用人单位 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培训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 双方之间不仅存在着人身从属关系,还存在财务 关系;而劳务关系与此并不相同,它不受劳动法 的调整,双方之间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或者是一种临时性的劳动合作关系,两者并不存 在人身依附关系,只是在一定的任务范围内完成 工作即支付报酬,仅存在财产关系。笔者认为将 网络用工界定为互联网背景下受劳动法规制的劳 动关系,更有利于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 权益。
\

  互联网的智能化监管和支付手段使得网络平 台用工形式呈现更多新的特点。首先,网络用工 方式更加灵活,主体多元。传统的用工关系是劳 动提供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协议,以此确 立劳动关系,一般情形下劳动提供者与该家单位 一旦达成劳动合意,双方的劳动关系便不会轻易 改动。而网络用工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台企 业与劳动提供者对劳动合同的依附性弱,劳动者 可以通过接收不同平台的任务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获得报酬,所以第三方平台也可以成为劳动关 系中的主体。其次,网络用工的工作地点更加灵 活。在传统的用工关系当中,用人单位往往要求 劳动者在固定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而且没有特殊 情况不得随意变更工作地点,这有利于用工单位 实现对劳动者的监督和管理。而网络用工相较于传统用工关系地点并不固定,以外卖为例,劳动 者可以在用工平台当中选择自己想要工作的地点 范围,并且根据用工平台的派送任务来完成自己 的派送工作,平台对于配送员的工作可以进行有 效监管。最后,网络用工有更灵活自由的工作时 间。传统用工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 下简称《 劳动法》) 的相关要求,通常劳动者工 作需要满 8 个小时,而对于网络用工劳动者则有 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平台的开放时间不受 限制,所以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并不受限于《 劳动 法》所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可以根据平台的 工作任务 ,对自己的工作时间有较大的支配权。

  二 、网络用工关系的司法实践分析

  通过裁判文书网的查阅可以发现,对于网络 用工纠纷的案件,有的法院会认定其存在劳动关 系,有的法院则将其认定为不存在劳动关系,在 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法院通常会根据个 案行使自由裁量权,本文选取以下两个案例进行 分析。

  在芜湖某米公司诉何某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一 案当中,法院认定公司与被告不存在劳动关系。 被告何某通过某团众包 APP 的注册,成为一名 网约配送员,并且双方签订了网约配送员协议, 协议内容包含主体为某米公司、被告何某、某团 众包平台三方的具体内涵或职责要求,公司为了 保证配送员的安全为网约配送员投保意外险,同 时公司也作出了督促网约配送员完成配送任务的 要求和规范,网约配送员按照协议的具体规定领 取自己的报酬。法院根据 2005 年劳社部发布的 《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 《 通知》)对此做出认定,认为何某对于接受公司 内部特别是人事方面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没有充分 证据,而且对于公司的分配任务,何某的配送活 动自主支配性较高,工作更为自由,所以劳动关 系中人身隶属性的特征较弱,而且何某通过平台 接单并完成配送任务即可获得劳动报酬,对于劳 动报酬的提取也可通过平台自主进行,所以经济 依附性的特征也表现得较弱,据此,法院认定双 方没有事实劳动关系。

  相反,在石河子某媒公司与焦某华、魏某民 确认劳动关系一案中,法院认为其存在劳动关 系。石河子某媒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外卖送餐服 务,焦某华进入被告公司从事外卖送餐工作,在 工作当中骑手统一着装,交付押金后在公司处领 取,交通工具由骑手自行准备,但是应当向公司 报告,工资根据接单量由公司支付。后焦某华在进行送餐服务时因交通事故身亡。一审法院认为 网络平台用工在确认劳动关系上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不加区分地肯定,应当根据具体案情、结 合新型用工特点与传统劳动关系的特征予以确 定。法院根据《通知 》以及案件当中的相关证据 作出认定,认为双方符合通知规定的特征,存在 劳动关系。二审法院认定平台与劳动提供者之间 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时,从双方之间关于劳动的合 意有没有建立、劳动提供者有没有受单位的管 理、用工单位对劳动提供者有没有支付报酬等方 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除此之外,本案还从网络平 台的新型用工方式的特点综合分析认定双方的劳 动关系。

  三 、网络用工劳动关系的认定难点

  ( 一 )现行法律规定不足


  影响用工提供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关键是确 立有效的劳动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证明劳 动者与用工单位存在有效的劳动关系,则只能将 其认定为双方存在劳务关系或者说适用民事法律 规范进行解决,而用工者的劳动权益因此不能够 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是以“ 二元论 ”认定劳动 关系的典型国家,[3]该种认定模式的适用在以互 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用工模式下存在弊端。然而现 有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的标准对劳动关系进 行认定,法院往往以 2005 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 部发布的《通知》作为依据,这对处于弱势群体 的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利。所以有必要完善相关 的法律,使劳动关系的适用更明晰。

  ( 二)协议效力难以认定

  从《劳动法 》的规定中可以看出,若要使得 劳动关系成立,需要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以书面形 式订立劳动合同,这也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在互联网新业态下,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用 工形式更加灵活,为了提高用工效率往往会选择 线上签订协议,而双方所签订的协议能否认定为 书面的劳动合同则有争议 。以外卖平台为例,要 成为一名外卖骑手,要先通过平台注册为配送员 , 并且按照平台要求签订网约配送协议,该协议当中 规定主体的职责、要求、责任承担等内容,若配送 员意图快速获得工作而未认真阅读相关条款,在协 议不能认定为书面合同的前提下产生责任则可能 会损害到配送员的合法权益。此外,配送员的工资 报酬与在平台接单的数量有关,在平台接单的数 量越多,其获取的劳动报酬可能就越高,所以配送 员为了获取高额的报酬,侵权事件的发生屡见不 鲜,只有协议能够被认定为劳动合同关系,平台或公司才会承担侵权责任,而将协议的效力定性为 劳动合同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所以平台企业与 劳动者之间线上签订的协议能否认定为书面的劳 动合同则有待法律的完善。

  (三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僵化

  劳动关系的复杂程度使得法律难以给出明确 的概念界定和认定标准,在传统劳动关系中,是 通过雇佣身份确认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而雇员 的“ 从属性 ”被认为是区分雇佣(劳动)关系与 其他法律关系的关键。[4]在新型用工的模式下, 用工形式更加灵活和自由,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 性标准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现有的用工模 式,认定标准僵化。

  四 、网络用工关系的完善

  ( 一)通过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空白


  在传统用工关系当中,法院在认定个人与企 业是否构成劳动关系的时候,在现行《 劳动法 》 对法律关系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通常会依据 劳社部发布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进行认定,但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用工形式的普 及,对于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方式不能够完全覆 盖,需要完善现有法律规范对于该用工形式的保 护,确认网络用工的劳动关系,维护相关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面对复杂的劳动关系认定,专门制 定有关的法律结合各方面的考量并不是最优的选 择,可以通过司法解释补充和完善具体的法律规 范细节应对传统劳动关系的挑战,保护劳动者一 方的合法权益。任何立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 有可能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司法解释的细化不 仅可以使得网络用工新形式的现实问题更完善, 也填补了现有法律的不足,实践中法院对于相关 问题的认定也会有相关的依据,减少同案不同判 情形出现。

  ( 二)通过保险制度及平台监管保障平台工人 权益

  在网络平台用工模式下,平台协议的效力难 以认定,劳动关系难以确定的复杂情形下,工人 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为了更好地维护工人 的合法权益,仅仅试图通过认定劳动关系来维护 工人的合法权益较为困难,需要完善各类保险制 度保障工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 展。另外,网络平台或公司对于工人的工作有要 求和规范,网络平台通过本公司的规章制度实现 对劳动者的管理和公司的利益追求,工人需要遵 循公司的规章要求履行应有的职责并提供个人服 务,因此网络平台企业也是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应承担更大部分的社会责任来保护弱势群体利 益;同时监管平台应当做好自己的监管职责,全 面掌握公司与工人的用工信息,对于不符合要求 的用工行为及时处理。
\

  (三)综合分析劳动关系的认定

  网络用工模式在劳动关系的认定方面错综复 杂,在进行是否认定为劳动关系的判断时应综合 多种因素的考量进行个案判断。[5] 以前文的两个 司法案例为例,法院在对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 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判断上均考虑了多方面的因 素,不是对于新型用工方式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应根据具体的情 况具体进行判断。另外对于传统劳动关系的“ 从 属性 ”标准,在劳资关系当中劳动者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具有不平衡性,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 劳动者的权益,更好地处理好平台企业与劳动者 之间的关系,从属性标准的衡平属性也决定了其 应适用综合判断的方法。[6] 因此,综合对劳动关 系的复杂性以及从属性的衡平属性的分析,在互 联网新型用工背景下对劳动关系的认定不能采取 僵化的单一形式。

  五 、结论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工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 的企业和个人的模式,出现平台、企业和个人的 用工模式新形态,使得劳动关系的认定更加复杂, 劳动协议的认定更加困难,现行法律对于复杂的 用工问题没有给出更加具体的规定,法院在实践 当中对劳动关系的裁量有差异,同类案件裁判结 果不同的情形普遍存在。希望可以通过司法解释 完善现行法律的不足,综合判定劳动关系认定的 标准,为实践中出现的劳动关系纠纷的解决提供思 路,同时通过完善保险制度和加强对平台的监管保 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工人与企业利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王茜.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及权 益保护[J].法学,2018(4):57-72 .
  [2] 常凯,郑小静.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 ?——互联 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2019.33(2):78-88 .
  [3] 谢鹏鑫,曾馨逸.共享经济平台从业者劳动关系 认定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 报,2020.34(3):32-41 .
  [4] 肖竹.劳动关系从属性认定标准的理论解释与体系 构成[J].法学,2021(2):160-176 .
  [5] 谢增毅.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J].中外法 学,2018.30(6):1546-1569 .
  [6] 阙梓冰.外卖平台灵活用工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司法 认定[J].中国应用法学,2021(4):62-7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03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