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近年来, 网络诈骗愈发猖獗, 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观念深入人心, 升级版的网络诈骗也逐步出现, 让人防不胜防, 保护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就新型网络诈骗的特征及大学生的受害原因进行分析, 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大数据; 大学生; 网络诈骗;
作者简介:顾正鑫 (1997-) , 男, 汉族, 江苏南京人, 江苏警官学院, 学生, 研究方向:大学生受害。
基金: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受害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项目编号:201710329019Y);
一、大数据下的网络诈骗特征
所谓诈骗,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传统诈骗中, 骗子必须和被害人直接接触, 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来达到行骗目的, 例如冒充熟人或者老乡朋友来进行诈骗, 冒充中介进行诈骗, 还有一些其他手段, 如买卖过程中将被害者购买的商品偷偷掉包。
随着大数据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网络诈骗也进行了升级, 在大数据还没有普遍惠及大众的时候, 犯罪分子抢先利用它来进行犯罪活动。山东女大学生徐玉玉事件以及清华大学教师被骗1760万元, 就是当前大数据诈骗的冰山一角。这些诈骗案件之所以会发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隐私权的泄露和大数据的滥用。其特征如下:
(一) 精准诈骗, 迷惑性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已经悄悄的潜入了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在网上留下各种足迹, 虽然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弊端, 使人们生活在了数字监狱中。而诈骗分子也开始利用这些个人数据, 精准的开展诈骗活动, 在徐玉玉案中, 犯罪嫌人事先通过非法手段得到了她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手机号码, 甚至知道其是一名贫困生, 手上有一笔助学款。同时, 犯罪分子还利用徐玉玉是学生、社会阅历不深的特点, 使得她落入了事先设置好的陷阱中, 最终酿成了自杀悲剧。
(二) 广撒网, 多钓鱼
在传统的诈骗中, 嫌疑人只能通过与一个人接触来实现诈骗, 而在现在的大数据环境下, 嫌疑人可以脱离时空限制, 实现全天候, 大范围的诈骗方式。这是一个从点到点式的诈骗向点到面式的跨越。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 总存在一部分防范意识较差的公民。大数据提高了诈骗的“效率”, 对于各种各样防不胜防的骗术, 很多人难以招架, 最后落入各种陷阱。
(三) 远程操控, 难以追踪
如今, 很多网络诈骗如电信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将IP地址设置在海外如东南亚, 日本, 韩国。当前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多发, 其手法不断花样翻新。在众多投资理财诈骗网站中, 有很多网站均号称是境外大型国际集团投资, 利用政策法规漏洞进行诈骗。这类网站多由境内的人在港台、东南亚或欧洲等地设立, 其网站的IP地址也指向境外, 增加警方对其进行追踪的难度。
二、大学生受害原因分析
(一) 客观原因
1. 犯罪模式的转变
犯罪大数据新时代的发展使犯罪分子不满足于传统的犯罪模式, 转眼于新兴的大数据背景下的犯罪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 依靠信息的网络诈骗的成本变得低廉, 而信息的传播却相当快速和广泛。同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 犯罪分子偏离传统犯罪模式, 利用木马、病毒等技术盗取个人信息, 从而获得用户隐私信息。
2. 犯罪路径的更新换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 犯罪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在传统的犯罪模式中, 犯罪分子必须将自己乔装打扮后暴露在受害者面前, 但我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揭露出犯罪分子的伎俩。但在大数据时代下,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智能系统记录、采集、存储, 犯罪分子可以将自己隐藏在互联网的背后, 却对我们的信息了如指掌, 做到犯罪目标明确。另外, 大数据的发展使犯罪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受害者范围大大增加。犯罪分子经常挖掘受害者的社交平台的信息, 推断出受害者的生活模式, 披着互联网的外套实施犯罪。
3. 犯罪手段的专业性
身为在违法边缘试探的人, 这些犯罪分子时刻掌握着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技术手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犯罪分子带了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比如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启发了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伪造出虚假的电子商务类型的网站, 再利用互联网将虚假网站的链接地址广泛传播给受害者, 一旦受害者将账户信息录入, 犯罪分子就会在第一时间窃取受害者的账户信息, 导致财产损失。
4. 数据资源的利用
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资源, 犯罪分子深知数据资源的重要性, 他们会从网络的公开数据沿线推测一个人的生活模式, 或者从黑市中购买需要的数据。
(二) 主观原因
1. 社会经验不足, 阅历浅薄
大学生作为“温室里的花朵”, 很多时间都是在校园和互联网中度过的, 偏向于被动接受信息,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不容易分辨各种的虚假言论, 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思维模式僵化
由于大学生较为脱离在社会中的摸爬滚打, 其对外界新兴的产业、技术或者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思想中抵触的仍然是传统犯罪的模板, 对于新产生的、新面孔的犯罪手段的表现便猝不及防, 甚至等到被骗了, 才意识到。统计数据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对新的犯罪手段一无所知。
3. 法律意识较差
大学生受害之后, 往往产生惰性心理, 自认倒霉, 不会主动维权, 而犯罪分子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才会百般无厌地实施犯罪, 导致大学生受害的概率久高不低。
4. 存在侥幸心理
大学生识别意识不强, 但对于新兴的事物存在侥幸心理, 不愿意听从其他人的建议, 比如网上的中奖信息, 很多大学生怀着侥幸心理, 深信自己不会被骗, 事后后悔莫及, 而很多复杂的信息都是身边的好友传播来的, 如此, 大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更弱。
三、高校诈骗预防对策
(一) 国家层面
1. 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督与管理机制
一方面, 可组织专家、技术人才加强政府各机关和各职能部门、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单位的网站安全建设, 减少因黑客入侵引发公民信息安全泄露的几率。另一方面, 健全对虚拟电信运营商的监督和管理的机制, 形成有效监控, 防范于未然。
从目前来说, 防火墙、第三方支付平台、延时支付技术等日趋成熟。无论是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效防止买卖双方的互不信任和互相欺骗, 还是银行的ATM机延时支付有避免损失。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便, 但却有效压制了诈骗犯罪的生存空间。因此,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构建网络世界安全体系, 切实保障大学生们的财产安全。
2. 加快数据立法进程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针对大数据带来的诈骗问题, 现有法律法规常常显得无能为力, 这就被网络诈骗类犯罪分子钻了空子。因此, 首先, 国家应从数据立法入手, 完善网络刑事立法, 或者在不修改刑法的前提下, 可通过司法解释将电信诈骗全部归入诈骗犯罪之中;其次, 可通过降低立案标准、加重刑罚幅度, 在司法上强化对电信诈骗的惩治。
3.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逐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范围, 严格规范个人信息使用, 严厉打击窃取、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和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最后还要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信息泄露个人或组织的追责机制, 使得各行业在使用个人信息过程中做到有规可循, 主观上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 社会、高校层面
1. 建立起针对学生的体系化信息安全教育机制
虽然上当受骗的是大学生, 但是我们的网络安全教育不能直到大学才开始。立足国情,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中、小学生与社会的交集是非常小的, 基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与阅历, 因而不能期待他们一入高校就立即成长为社会经验丰富、能独立判断并处理问题的人。为了防患于未然, 我们的网络安全教育要从小抓起,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为此, 我们应该构建起防范电信诈骗的系统知识,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 进行循序渐进的体系化教育。
2. 加强高校保卫和管理职能部门效能
高校保卫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承担着保护校园安全和管理学生的职能, 在高校诈骗案件频发的背景之下, 上述相关部门更应当高度重视校园安全, 完善校园和宿舍出入管理制度, 加强校园安全巡逻力度, 在最大程度上让诈骗分子不能进入校园实施诈骗。此外, 学校保卫部门应与公安机关紧密配合, 对已经发生的校园诈骗案件一查到底, 同时, 加强与周边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 尽可能多的掌握诈骗分子的活动规律和作案手段, 以便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打击。
3. 加强学生信息管理
一方面, 要从电信运营商、网络通信等源头加强信息管理, 杜绝信息泄露。另一方面, 对学生信息泄露的问题, 相关的责任部门要深入学校调查,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把握学生信息容易泄露的区域, 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
4.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诈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部分诈骗者网络道德失范所引起的, 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没有形成现实生活中的条文规范。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人在利益驱使下, 认为网络世界自由没有界限所以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也会全然不知。因此, 网络道德建设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意义重大, 而建设网络道德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 培养自律精神, 使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觉规范自身言行。
只有在社会环境中, 不断完善网络道德体系建设, 才能在网络世界中塑造威慑力, 从而有效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人们道德自律不断的加强, 诚信上网, 网络诈骗才会减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学校与社会应该联合起来, 为大学生剔除网络世界中的不利因素, 使网络世界真正得到净化, 努力为大学生们营造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自身层面
1. 加强法律金融知识的学习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树立法律意识, 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备法律意识, 不仅是事后知道要运用法律, 更重要的是应该将法律意识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前要履行完备的书面法律手续, 不作口头协议, 书面手续要力求明细化, 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预防电信诈骗。
了解更多现代金融知识, 善于利用现代金融知识来判断交往中的各种问题, 有些问题仅需金融常识就能识破诈骗行为。
2. 增强防范意识、筑牢防骗心理堤坝
大学生要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从源头上遏制个人信息泄露发生, 不让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此外, 要提高判断能力, 对身边事情要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判断。害人之心不可有,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事要沉着应对, 对人要把握分寸, 要有原则, 不轻信他人, 更不能轻易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保持理智, 切忌投机占便宜心里, 网络电信诈骗分子看准了一部分学生的投机、贪便宜、贪财的心理弱点, 放设诱饵、步步设套, 最终得手。因此一定要克服贪念、自觉抵制诱惑, 保持理智和理性, 那么不法分子、诈骗分子就会丧失生存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桂媛媛, 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6 (22) .
[2]卢之兵.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6 (09) .
[3]徐新怡.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分析与应对策略[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6 (16) .
《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探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22/2018092211333968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