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保护文化遗产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及完善建议——以“复兴1957艺术街区”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1:49: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心灵夙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国家的一项 重要的公共文化事业。但近些年全球针对文化遗产的外来侵害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各国都加大了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故本文针对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讨论, 并总结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 保护与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保护,法律修订,存在问题,法律保护,对策建议

  一 、案例介绍

  ( 一 ) 改造背景

  目前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加快 ,城市发 展朝着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前进 ,因此打 造出许多网红城市 ,例如重庆 、成都 、杭州 、广 州等等 ,吸引着全国游客慕名而来 ,其中不仅仅 是有着地理优势的吸引力,更是有着其彰显独特 “ 名片 ”的创新力。而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对比一 线城市的发展规模 ,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H 市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业城市 ,曾为华北地区甚 至全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 H 特钢 厂于 1957 年选址在 F 区 ,曾是特种钢材铸造厂 , 钢铁工业尤其突出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产业结构 变迁致使很多当时处于郊区的“ 大院 ”式大型工 业基地 ,被迫在逐渐变为消极空间。那么如何修 补,从而改善人居环境 ,以求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需要就成为当务之急 。例如首钢工业园区 ,在冬 奥会之前只是作为重要的工业遗产遗址 ,现如今 已然成为一个大型的工业遗产公园,并且由滑雪 健将谷爱凌跳过的大跳台更是保留了下来,成为 一个标志 ,为城市文化增添了一个新的风景 。由 此可见 ,大力发展本地的工业遗产进行创造性改 变是非常重要的。

  ( 二 ) 再生价值

  工业遗产能做什么?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象 征之一 ,它能向人们讲述年代故事 ,使老年人找 回时代的记忆 ,使青年人传承弘扬地区文化 ,使 少年了解社会是如何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还承载 着历史的记忆 ,即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信息化 快速飞跃 。即使曾经的工业符号消失了 ,过去创造出的钢铁时代不复存在,但旧的机器和厂房却 是可以改造成重要的景观。

  以前特钢厂区遗留的工业遗存 ,例如原来的 高炉 、水泵房 、设备性用房 、精煤车间等 ,这些 与生产环节相关的东西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 ,转 型为创意园区,使得这些工业遗产从工业性向城 市性的彻底转变都有了可再利用性。保护性再利 用项目则将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进行最大限度保 留 ,而对其他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 ,并对特钢 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使得曾经废弃的状态 焕然一新 。当重新改造的工业景观在城市空间和 景观状态上呈现出具有无法替代的特色 ,即使原 建筑跨越期达 30 年之久,可正是因为有着不同时 期的建造痕迹 ,才成为老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 因此,重新建成的“ 复兴 1957 艺术街区 ”不仅给 市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城市环境 ,同时也为老建 筑改造方式提供了借鉴之处。

  ( 三 ) 未来期许

  H 特钢厂作为华北工业区代表之一,在老一辈 人的心中不仅是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更是承载 着老一辈人的奋斗故事。时至今日,“复兴 1957 艺 术街区 ”建成之后,许多老一辈人带领着后辈来 到这里短期游玩,都会去感叹它曾经非常辉煌的那 个年代,这也是“ 复兴 1957 艺术街区 ”的使命之 一 ,承载着一段时代记忆 。因此,“ 复兴 1957 艺 术街区 ”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具有极强的保留价值。

  现在的“ 复兴 1957 艺术街区”, 园区不大 , 并且部分地点还在装修,但却不断注入着新鲜的 元素 。曾经的旧厂房布满岁月痕迹的空间被文化 创意赋予了新生命 ,散发出浓烈的朋克风格和文艺气息,高大的厂房被“ 点石成金”, 摇身一变成 为年轻人聚集的新地方。这就是历史与现代的视 觉碰撞 ,工业与艺术的完美契合。相信未来还有 很多无法想象的惊喜 ,通过在各方不断努力改造 之下,会逐渐成为城市的又一张有灵魂的文化新 名片。


\

 
  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

  1972 年 11 月 16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 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这就意味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上升到了一个 全新的高度 ,即需要全球共同参与和关注与保护。

  ( 一 ) 文化遗产的概述

  随着历史变迁 ,人类社会和各种自然文化在 经过几千年漫长的繁衍生息 ,沧桑交替变化与发 展过程中创造出两份独特丰厚的世界遗产。一份 是从人类祖先诞生开始 ,继而流传至后世 ,具有 灿烂辉煌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另一份是被大自 然鬼斧神工所造就而成的一种璀璨而夺目的自然 遗产 。而文化遗产首先简单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可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 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保留人文历 史 、艺术文化和有着一定社会科学价值特征的文 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以非物质的形态方式存 在且呈现出与民族 、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结合 、世 代相承的表现形式。世界文化遗产一般是我们祖 先世世代代留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遗产 , 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 ,全人类都有责任为合理保 护和恢复文化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 二 ) 近年文物保护法律修订趋势的概述

  由于过去受礼治文化、地理环境 、民族习惯和 带有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 ,中国的传 统法律文化逐渐地表现为独特的公法性质 。而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全球化浪潮等因素的 影响,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正在向现代法律文化 转型。[1]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日益受到重 视 ,特别是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 》并强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是将文化遗产保护提 到了空前的高度 [2]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 2013 年 、 2015 年和 2017 年对《文物保护法 》个别条款作了 修订;2018 年《英雄烈士保护法 》施行 ,加强了 对革命文物的保护 ;2021 年《 民法典 》施行 ,对 “ 国家所有的文物 ”的所有权作出规定,与《文物 保护法 》的相关规定作了衔接 ;2022 年 ,国务院 有关部门修改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 此 前,对于《博物馆条例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 等行政法规以及相关部门规章也进行了修改完善。


\
 
  三、存在的典型问题

  我国现代遗产保护起步较晚 ,虽然遗产数量 远远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但是在保护利用方 面还存在很大不足甚至是空白 。在当下 ,文物保 护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受现代化国 家 、全球化潮流的双重强势影响与冲击 ,对内 , 我国当前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整体状况并不稳 定乐观 ,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功能衰退 、失衡化等 结构性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如有些地方文物违法 成本过低 ,罚款额度偏少 ,另外行政强制措施工 作等不力 ,导致法律的震慑作用不强 [3];对外 , 面向国际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仍有待加强 , 尤其是对有些国家恶意盗取别国的文化遗产占为 己有的行为更加不能忽视。

  ( 一 ) 国内自我保护疏漏

  由于各地区对于这些传统文化遗产活动重视 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导致保留下来的一些文化遗产 项目 ,例如彝族传统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 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所以未能成功入选世 界级文化遗产名录 。在推进文化遗产市场发展的 一系列探索及实践进程中 ,文化遗产人面临对自 身市场宣传的意识依然薄弱 ,以及宣传渠道信息 完全不对称等问题 ,文化遗产市场化改革仍然会 存在许多方面的障碍 。另外 ,在扩大文化遗产事 业影响力方面也有一定瓶颈 。而有些历史文化遗 存较多的地区 ,不注重文物开发保护 ,致使空有 “ 历史文化名城 ”的头衔,却埋没了文物遗产的开 发 ,一些璀璨文化不仅是明珠蒙尘 ,更多的是来 不及抢修恢复而导致毁损与破坏。

  ( 二 ) 国际外来文化觊觎

  在美伊紧张局势升级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威胁将对伊朗文化遗址“ 进行打击”, 引发国际 社会强烈批评 ,他根本没搞明白 ,文化遗产不只 是伊朗的 ,更是属于整个人类文明的 ,对于这种 发动战争侵害别国历史的行为 ,当然应该遭到全 人类抨击 。除了伊朗文化受到威胁 ,韩国也屡次 将中国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 。除了之前被要求申 遗的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还把“ 中国结 ” 改成“ 韩国结 ”申遗列入韩国国内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而所谓的“ 韩国结 ”是由中国在高丽及朝 鲜时代传入韩国的绳结技艺 ,虽是被韩国很早就 保护的传统技艺,但官方已明确载明是由中国传 入,现在却成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大力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技艺刻不容缓。

  四、简要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对策与建议

  我国在 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公约 》,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世 界遗产就达 56 处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正在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加快构建出一个以国家公园体 系为发展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形成依托自然保 护地体系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有效机制 ,有力推 进了自然保护地与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工作 。而从 国家提出要“ 留住乡愁 ”开始 ,遗产保护就已经 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 以说 ,中国遗产保护事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 此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 一 ) 社会机制保护方面

  首先 ,要传承文化基因 、保护文化产业 。大 力宣传发展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和传承保护 是首要前提 。因为只有传统技艺文化和一些真实 存在过的实物遗存及其本身 ,才真有继承发展可 言。所以现在最关键的还是传承人和负责保护的 人 。而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 ,要求传承人“ 做 人要真诚实、技艺要真扎实、心态要真纯正 ”,这 就说明传承不可急于求成,要做大众都喜闻乐见 的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受到更广 泛的欢迎,从而被大众接受与传承。

  其次 ,促进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 ,要注重 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遗产精髓的基础上 ,实现与 现代生活的交融。例如发展各式各样有创意的文 化创意产品 (简称“ 文创”)。 现在各地区的文 物博物馆都在大力发展文创事业 ,这也是国内近 几年各大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守正创新的 缩影 。例如故宫打造了故宫口红 ,三星堆遗址博 物馆制作的三星堆盲盒 ,以及西安打造的唐佣形 象 ,另外还有国家宣传部和广电局等单位或媒体 大力宣传的各种文化综艺,让中国传统文化以各 种各样的形式深入人心。

  最后,要注重将现代高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传 承与创新中。例如文博事业部门与网络科技公司 进行深化的合作战略 ,通过各种高端技术手段建 设线上云端展览,使更多的人可以便利体验文化 遗产 。例如,“ 东方智美 ”国宝数字体验展等展 览用技术手段 ,打造乐园式的超时空文化博物场 景 ,让人能够自由穿梭在历史长河中 ,实现与传 统文明的隔空对话。

  ( 二 ) 法律保护层面

  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和国家有关法 规制定统一的传承保护相关标准要求与制度规 范并加强监督。历史和过去的实践经验都一再表 明 ,只有建立发展起一套科学规范体系并严格地 执行下去才能对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有根本保障 , 发展传承才会有根有据。

  完善非遗传承的政策法规 ,加强对法律法规 制定实施贯彻情况方面的综合监督及检查,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检查机制。综合运用著 作权 、商标权 、专利权 、地理标志等多种法律手 段 ,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司法保 护。加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法教育 。另 外 ,还要完善其他保障措施。加强各级协调和组 织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集整理及保护和协调有关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 制的衔接制度 。引导及支持其他社会力量全面依 法参与推动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利用保 护工作的开展。

  五 、结语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可汲取国外有参考价 值的经验,从世界各国借鉴他们成功有益的先进 做法 ,加强国际社会间广泛的人文交流联系与技 术合作 ,例如要在学术理论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 上开展相互比较交流 ,在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方面 相互比较切磋 ,还可以运用国际法律等形式去防 止跨国侵害 ,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容忽视 的重要一环 [4] 。总之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 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应是促进我国加强文化法治 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保障我国文化遗产 依法传承与科学发展秩序与制度等方面 ,多层面 地积极推动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设及发展,对 公民 、法人机构及其他各类组织拥有的文化权益 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研究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对其创造性转化 、 创新性发展 ,有利于整体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 当前侵犯我国文化遗产案件数量不断增多 ,种类 也在不断增加 ,现有的传统法律保护制度模式无 法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必然要求各界人 士都应当坚持探索发展和构建完备的现代文化遗 产法律保护机制,从而共同助力我国民族文化遗 产保护事业,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全 面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利明,杨志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2-56.

  [2] 苏燕,王韬钦.习近平关于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思想内涵的四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1): 9-13.

  [3] 徐秀丽.韩永进代表:建议加快推进修订文物保护法[N].中国文物报,2022-03-12(2).

  [4] 陈奕竹,宋雨萱,刘仪,等.基于中日比较的中国古窑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 以中日古窑文化保护 为研究对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0): 185-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62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