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评估观察。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以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75mg阿司匹林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100mg,C组患者使用150mg。结果用药前,三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用药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较之治疗前出现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则显示C组患者的数据要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与75mg和100mg的剂量相比,150mg具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
本文引用格式:刘永兰,吴铁鹰,李国胜.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评估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8):120-121.
0引言
冠心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是影响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一项严重疾病,临床一直对该病进行相应的研究,临床中有较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实际效果则存在明显的差异[1]。阿司匹林则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其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之中。但是针对药物剂量的选择,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如何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较少的药物一直是临床中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次研究就对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以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视为A组、B组和C组。A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55~88岁,平均(68.23±3.25)岁;B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
56~89岁,平均(69.44±2.88)岁;C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54~87岁,平均(66.88±1.96)岁;比较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剂量为25mg/片,使用试剂为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钠盐(ADP),实验仪器为血小板聚集仪[2]。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75mg阿司匹林,每天服用1次;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天服用1次;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50mg阿司匹林,每天服用1次[3]。血小板聚集率测量步骤如下:早晨要求患者在保持空腹的状态下进行常规抽血工作,加入3.8%杞橼酸钠进行抗凝,比例为1:9,采集血液直到试管1.8mL处,然后将试管翻转,保证血液能够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同时为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需要采集两管血液备用[4]。将样品混合后,使用离心机进行5 min左右的离心工作,离心速率为3000转/min,取出富血小板血浆(PRP);继续离心10 min,同时将速率调整为3000转/min,取出贫血小板血浆(PPP);然后再单独提取500μLPRP和PPP放入测试杯之中,在37℃的温度下进行3min的预热处理,加500mg/L的AA以及10μmol/L的ADP,将其作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5]。
1.3观察指标
根据测量的结果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进行计算,比较相关数据。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相关数据,用药前,三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用药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较之治疗前出现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则显示C组患者的数据要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可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节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快,导致临床中多项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而冠心病则是我国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该病在临床中有较大的危险,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临床中十分关注对该病患者的治疗[6]。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而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将会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对临床中集体中血栓的形成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想要控制患者的血栓形成,保证患者的健康,就需要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以及聚集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治疗。阿司匹林是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中极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其能够使血小板中的内环氧化酶出现乙酰化,进而导致酶的活性中心受到破坏,最终失去其活性,有效地降低了血小板的生成率、减少了血小板的生成数;另一方面,由于血小板本身并不能够生成蛋白,在其环氧化酶失去活性后,其功能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7]。临床相关研究显示,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后,其对血小板的抑制长达2d,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老年人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中其各项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对药物的耐药性也较低,使用药物剂进行治疗时更容易出现不良发应,而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时就较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较大的年龄则会使得患者的发病率出现进一步增加,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而遵照“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在保证患者疗效的情况,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8]。本次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阿司匹林剂量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中,当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达到150mg时,其血小板聚集率较之75mg和100mg要更低,也就是显示其治疗效果要好于75mg和100mg。
综上所述,在临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与75mg和100mg的剂量相比,150mg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157-158.
[2]周涛,刘强.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1-2.
[3]李开亮,张帷,王海军,等.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7):712-715.
[4]Sondergaard L,Kasner SE,Rhodes JF,et al.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or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Cryptogenic Strok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7(11):1033.
[5]张维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处方药,2017,15(5):80-81.
[6]陈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11):183-185.
[7]王小利.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7):83.
[8]Meher S,Duley L,Hunter K,et al.Antiplatelet therapy before or after 16 weeks'gestation for preventing preeclampsia: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Gynecology,2017,37(2):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