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30 15:13: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救护理补液时速度准确率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受急诊治疗的86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病患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病患者补液期间进行严格控制、调整补液速度,对对照组进行常规补液,对所有病患的恢复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内病患中1名未能复苏,其余状态良好,其准确率为97.67%,对照组内患者10名未能复苏,其余状态良好,其准确率为76.74%。卡方检验后两组检验数组为8.4436,且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创生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时需要对其护理补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能够最高程度地提升病患的恢复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

本文引用格式:郭洁,杨靖.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242.
 
0引言

       创伤性休克病患主要表现症状包括体温低下、因流血过多导致的低血容量,并伴随酸中毒,这种休克多为重度外伤患者的主要症状,且这种患者在出现重度外伤后本身存在伤口部位较多、伤口及创伤的深度、长度均较大,整体外伤情况较为严重,而在送往急救的时间段内极易因血容量急速降低出现血量流失严重或血液内渗等情况,如在急救前或急救时处理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失去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此,通常情况下在针对创伤性休克病患进行急救时多采用快速护理补液的方式进行急救。基于此,本文针对急救中针对创伤性休克病患的休克指数控制护理补液速度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此次针对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受急诊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筛选时必须在临床检查、症状观察诊断后明确该症状属于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排除具有重要器官衰竭症状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并排除处于哺乳期内或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并针对此次研究规定和研究方式最终决定选择8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后与家属协商,并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明确此次研究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不会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确保家属能够积极支持并参与研究。研究时需要将86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3人,其中以43人作为实验组,该组病患中男25人,女18人;年龄为22-67岁,平均(45.34±4.71)岁,其中包括15例交通事故患者,13例殴斗患者,8例锐器刺伤患者,7例重物砸伤患者;以43人作为对照组,该组病患中男19人,女24人;年龄为23-62岁,平均(47.52±4.46)岁,其中包括19例交通事故患者,9例殴斗患者,9例锐器刺伤患者,6例重物砸伤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0.05)。

1.2研究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补液时在最初需对病患的休克状况针对补液速度进行设置,而在输液期间不会对其输液速度进行调整,以常规方式进行补液治疗;针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护理补液时,最初需要根据休克公式准确地设定其补液速度,在患者处于早期休克发病期间内按照15 min 500 mL的速度进行补液,并随时对病患的状态进行观察,并在输入两次平衡也后对病患进行输血治疗。而在治疗期间内,护理人员需要针对病患在抢救过程中的休克指数及该指数的变化进行严格观察和分析,并做好观察记录,并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针对补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因补液速度与患者身体状况适应度等不符刹产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不良反应。此外,在补液护理期间需要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所有患者的所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检测,并以0.5为标准指数,如休克指数高则表示补液丢失量多[11o

1.3研究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抗休克状况和补液速度准确率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利用该统计方式对此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率(%)为单位对两组病患的补液速度准确率进行表示和对比,并使用Z2检验法,确保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此次研究结果如下:实验组内43名患者中有42名患者的抗休克指数处于正常且状态良好,1名患者复苏失败,整体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7.67%;对照组内43患者中有33名患者的抗休克指数处于正常且状态良好,10名患者复苏失败,整体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6.74%。卡方检验后两组检验数组为8.4436,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0.05)。

3讨论

        当患者受到外部严重重创、刺伤后,其血管会受到大面积损伤,导致患者在受伤后出现大量失血、体液流失等症状,同时在此时因循环和微循环出现不足后导致多数器官出现缺氧、血液缺失等情况使人体此时的器官代谢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状态,甚至部分器官出现功能性障碍,最终导致病患出现休克症状[21o

       由于患者本身存在身体状况不同,且生理特点以及休克程度等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补液治疗时必须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和具体症状进行对补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将补液治疗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补液干预的时候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确保能够及时处理补液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综上所述,以休克指数来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以及调整补液速度具备显著疗效,具备安全姓高、计算方便简单以及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广泛应用。

\

 
参考文献

[1] 李革青.基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40—141.
[2] 施芹.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补液速度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15):30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