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肠道菌群与肥胖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30 13:37: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肥胖的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肥胖是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一些列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对于肥胖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纯生活方式不良,变为对于造成肥胖的分子机制、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饮食结构和肥胖的关系密切,而消化吸收更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剖析了其与肥胖的关系,旨在揭示其中的致病机制并提出治疗新方法、新策略。

关键词:肥胖;肠道菌群;拟杆菌;厚壁菌

本文引用格式:尹紫昕,赵艳春.肠道菌群与肥胖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27-28.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Obesity

YIN Zi-xin 1,ZHAO Yan-chun 2*

(1.Wuh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Wuhan,Hubei,430072;2.Tsinghua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Beijing,100084)

ABSTRACT:Obesit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across the world widely,with a series of diseases risk factors 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t present,understanding of obesity has changed from pure unhealthy lifestyle in the past to molecular mechanism,genetic factors,living environment of obesity.Dietary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esity,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obesity.The paper analyzes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obesity from perspective of intestinal flora to reveal its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propose new treatment method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Obesity;Intestinal flora;Bacteroides;Firmicutes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肥胖疾病的中国人群[1]已非健康超过一亿,肥胖率为11.9%,严重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质量。关于肥胖机制的研究,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生活方式不良习惯,的菌转变为多因素、多学科交叉的影像,简而言之,肥胖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平衡失衡。有研究表明,进食的频率与种类和心里因素及内分泌水平相关,而肥胖的发生与营养的摄入、消化、排泄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影响肥胖的因素除遗传、熬夜等以外还有肠道菌群[2],而肠道中微生物的缺失,便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和总结了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肥胖症的治疗提供指导。

 
\

 
1肠道菌群的概述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数万亿的微生物生活在人类的胃肠道内构成了肠道菌群,帮助机体消化难以消化的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通过合成并储存脂肪和消化多糖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能量。近年来,多个研究报道了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3]有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

 
1.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4](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通过指数扩增获得大量靶基因片段的技术。不同的目的基因序列对应不同的引物序列,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可以检测是否扩增出目的基因。这种方法依托于不同的引物鉴别不同的菌种,受到数量的限制,又发展出基于PCR的16S rDNA指纹图谱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芯片等方法。

1.2测序技术法。

       日前,主流的肠道菌群的鉴别方法是宏基比于PCR因组测序技术[5],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健康人和人的粪便样本;②提取核酸并进行序列测定;③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比较两组数据库;④探索并发现与疾病相关群变化,从而揭示可能的致病菌。该技术对菌种采用非培养的技术手段,避免了试验过程的污染。另外,该技术相方法的优势在于高通量,可以同时分析多个菌种,但是存在建库困难、周期长等缺点。

2肥胖与肠道菌群

         研究人员首先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来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Fredrik Backhed等[6]等发现,将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至无菌小鼠的体内,在保持小鼠的饲料喂养量相同的条件下,移植后受体小鼠的脂肪含量增加,这表明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可能影响从饮食中获取的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中最常见的两种物种是拟杆菌和厚壁细菌,Ley,R E等[7]研究了同胞的小鼠后代中这两种菌的组成,结果发现,与瘦的小鼠相比,肥胖的小鼠拟杆菌门的数量减少,并且厚壁菌门的数量相应增加。

        之后,Ley,R E等又选取了12个肥胖的人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这些人在一年内均采用低卡路里的饮食,并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控制脂肪摄入而另一组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最后通过16 S rRNA测序的方法检测其粪便样本。测序结果表明,尽管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因人而异,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仍然占了92.6%。在节食前,肥胖人群相比身材苗条人群来说,拟杆菌数量少而厚壁菌数量多;一年后,与先前的拟杆菌数量相比,肥胖人的增加,而厚壁菌数量减少。这个结果表明,拟杆菌可能和机体代谢能量相关,同时该实验结果也验证了动物模型实验的正确性。

3肥胖的菌群治疗

         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做出个体化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营养和行为干预以及手术等,然而往往因个体的差异收效甚微或是病情反复,而肠道菌群给出了治疗肥胖症的一个新视角。

         肠道菌群与代谢因素之间密切的联系,使研究者自然想到利用体型正常者或体外培养的肠道菌群,替代肥胖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以改变这些患者的营养代谢途径和水平,达到自我平衡的治疗效果。

        通过菌群治疗肥胖的最直接方法是粪便移植[8],即将健康且苗条的人体肠道菌群移植到肥胖患者体内,让有益于减肥的菌群在肥胖患者中发挥作用。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保持移植的粪便样本的微生物的活性是很复杂的。然而对于肠道菌群的改变,甚至能够对遗传性肥胖有治疗和缓解作用。有研究显示,在临床治疗中对住院的儿童遗传性肥胖患者提供以全粮、中医药食同源食品和益生元为核心的膳食,一方面为人体均衡提供所需的营养素,同时增加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复杂碳水化合物。经过12周的营养干预后,在没有外加锻炼的情况下,儿童遗传性肥胖患者与单纯性肥胖患儿一样,饥饿感明显缓解,暴食症得到较好控制,体重显著下降,血糖、血脂、血压等各种代谢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表现最突出的实验志愿者经过430天营养治疗,体重由140公斤下降至73公斤,一位6岁、体重已经达到56公斤的患儿,在3个月中体重减少到26公斤,并长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在体重下降和代谢改善的同时,患儿全身性的慢性炎症逐渐减轻,血液中细菌产生的能引发炎症的毒素也在减少。这些迹象表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膳食干预新方法能有效降低儿童遗传性肥胖患者的体重,并且菌群的变化可能与疾病改善有关系。

        多年来,抗生素在肠道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耐药性的问题是难以避免和解决的。益生元[9]的本质是膳食性成分,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已通过安全的审查应用到食品中来。有研究表明,益生元可以调节机体的葡萄糖和脂质的代谢能力,间接改变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菌群数量,从而达到治疗肥胖症的目标。

4总结与展望

          随着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肥胖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关注,而肠道菌群是一个新的视角来阐明肥胖的发生。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与肠道微生物群有关,益生元在肥胖症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仍需要探索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肥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晓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锹2015年)》发布口丄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3):89—89.
[2] Petriz B A,Castro A P,Almeida J A,et al.Exercise induction of gut microbiota modifications in obese,non—obese and hypertensive rats[J].Bmc Genomics,2014,15(1):511.
[3] 郭慧玲,邵玉宇,孟和毕力格,等.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2):400—410.
[4] 杨美芬,王玉明,黄永坤,等.用细菌16Sr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4):266—269.
[5] 郑艺,张家超,郭壮,等.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11):157—164.
[6] Fredrik Backhed,Hao Ding,Ting Wang,et al.The gut microbiota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44):15718—15723.
[7] Ley R E,Turnbaugh P J,K1ein S,et al.Microbial eco1ogy:human gut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J].Natu re,2006,444(7122):1022—1023.
[8] 谢冠群,朱飞叶,侯晓丽,等.从粪便移植疗法话中医金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⑹:1907T909.
[9] 赵立平,费娜.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8(2):67—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