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60例婴儿喘息性肺炎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的临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29 08:59: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盐步地区婴儿喘息性肺炎与流感嗜血杆菌(Hi)的相关性,为婴儿喘息性肺炎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将符合条件旦痰 培养流感嗜血杆菌呈阳性的60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治疗前行药敏试验,按随机数字化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 照组予常规护理、必要时清理呼吸道、雾化吸入及平喘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敏感抗菌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 疗效、血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CRP水平、治疗72小时后复查痰液培养Hi转阴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CRP正常 时间、胸片阴影吸收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血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痰液Hi培养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喘息性肺炎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者,痰液培养流感嗜血杆菌(Hi) 阳性率较高,经敏感抗生素治疗能明显改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提示Hi可能参与婴儿喘息性肺炎的病情与预后,对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 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者,治疗前行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婴儿;喘息性肺炎;流感嗜血杆菌;痰细菌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何忠民,薛国平,叶明仪. 60例婴儿喘息性肺炎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9,19(30):167-168.
 
0引言

        肺炎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病死的首要原因[1],而婴儿肺炎 往往病情进展快、程度重,死亡率更高。喘息性疾病是婴儿最常 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3岁前50%小儿喘息发作在1次以上,大 部分婴儿喘息表现发作性,在排除过敏、气道畸形、胃食管反流、 早产、被动吸烟导致肺部延迟发育等因素外,80%与病毒性呼吸 道感染相关[2],然而,在儿童喘息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中积极抗病 毒、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甚至早期口服泼尼松仍有部分小儿喘 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新近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的喘息患儿 中,与对照组相比,呼吸道定植菌阳性的患儿容易紫紺,气道分 泌物白细胞及炎症指标更高,提示气道定植菌加重气道炎症反 应,加重喘息症状甚至导致喘息反复发作,持续喘息或哮喘发作 的患儿,如果不经抗菌素治疗,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持 续增高,且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也更高",目前相关文献发现呼 吸道细菌定植或感染可能对儿童喘息的发生与转归起到重要作 用,但具体作用尚有争议,因此,本文就盐步地区婴儿喘息性肺 炎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进行研究,为婴儿喘息性肺炎合理 使用抗菌素提供检验支持。

\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婴儿喘息性 肺炎痰培养Hi阳性患儿60例,男婴34例,女婴26例,年龄 1m12m,平均(6.32±2.47)m,发热:腋下温度T>38.5T 12人, 腋下温度T 37.5-38.5^ 28人,腋温T正常20人。呼吸促10人, 吸气性三凹征2人,紫紺1人,脱水征6人、呻吟3人,双肺弥漫 性哮鸣音8人,呼吸音减弱3人,无创辅助通气1人,氧疗14人。 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儿科学》支气管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 发病年龄1~12m;( 3)痰液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4)患儿及 家属之情同意;(5)除外喘息家族史、过敏体质、异物吸入、胃食 管反流、早产被动吸烟、呼吸心血管发育畸形、呼吸道病毒抗原、 抗体以及不典型病原体抗体阳性,未使用抗菌素、吸入糖皮质激 素及支气管舒张剂。

1.2检测方法

1.2.1标本米集


       治疗前采集标本,禁食4小时,清洁口腔后用一次性无菌吸 痰管插入咽部(离唇缘8cm )吸痰,痰液标本于无菌生理盐水中 漂洗后按《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 脂平板、流感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放置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24 小时,取可疑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再用NH鉴定卡进一步鉴定及 做药物敏感试验。
标准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药敏结果判断依据 2012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执行。NH鉴 定卡、培养基、药敏试条均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

1.3方法

        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常规呼吸、必要时清 理气道、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敏感抗菌素。

1.3.1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血常规、CRP的动态变化,记 录分析两组患儿发热、气促、喘息、呻吟、呼吸性三凹征、紫紺、肺 部落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时间、治疗72小时后复查痰液培养Hi 转阴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1.3.2疗效分三个级别

         (1)疗效显著:体温正常、呼吸平稳,无喘息、气促、紫紺,肺 部无喘鸣或哮鸣,罗音明显减少;(2)有效:无发热、呼吸平稳,喘 息、气促明显减轻,肺部闻及轻微喘鸣或哮鸣,啰音减少;(3)无 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二(显效+有 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无±s)表示,采用/检验和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患儿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 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表 2。


\


2.3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血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C反应 蛋白(CRP )的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血NEUT 计数、CRP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


2.4两组患儿治疗后痰液细菌培养Hi转阴率比较

          治疗72h后,对照组复查痰液细菌培养Hi转阴率均低于实 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


3讨论

         婴儿喘息性肺炎发生率较多,部分较为严重,进展快,需积 极治疗,由于喘息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既往观点认为病 毒感染是引起喘息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及综述荟 萃发现:细菌在呼吸道的定植或感染可能导致或加重喘息的发 作,以致患儿后期反复喘息发作[4]o外国学者在婴幼儿持续喘息 发作对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进行纤支镜及肺泡灌洗液检查 发现48%受实者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未分型的流感 嗜血杆菌感染并且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经使用敏感抗菌 素治疗后,患儿喘息症状减轻,急性加重病例明显减少[5],提示细 菌的定植或感染,尤其流感嗜血杆菌在参与婴儿喘息性肺炎的 发生同转归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发 热、气促、呻吟、三凹征、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 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作为炎症反应的血中性粒细胞 (NEUT)计数、CRP等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抗生素后能明显减轻婴儿喘息性肺炎炎症程度, 降低炎症细胞、炎症因子水平。虽然目前主流观点一直认为病毒 或支原体、衣原体或新型病毒是引起儿童喘息的重要原因⑹,但 临床上存在经积极抗病毒并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2个剂量支 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明显者,且相应病史资料、实验室同影像 学也基本除外常见的病毒或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心肺发育畸形、 胃食管反流同特应质患儿,因此,对婴儿喘息性肺炎如何选择合 理个体化治疗方案,逐渐成为基层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 疫苗预防接种普及,临床上Hi肺炎的严重病例明显减少,但Hi 仍然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之一,Hi肺炎起病缓慢,常 有喘鸣同痉挛性咳嗽,全身症状重,感染中毒症状明显⑴。因此, 对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舒张剂疗效不佳病情迁延者,临床 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而痰培养Hi阳性者建议早期使用敏感抗 菌素治疗,限于条件实验室未能针对所培养Hi阳性的菌株进行 血清学分型,推测可能为无荚膜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

        混合感染引起的婴儿喘息性肺炎几率较高□,除Hi外,呼 吸道其他定细菌定植或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也 常见,但临床上检验阳性率仍以Hi为主,提示Hi是婴儿时期较 常见的致病菌,痰液Hi培养阳性者,经使用药敏抗菌素治疗后 患儿病情明显改善,血炎症细胞及炎症蛋白明显降低,痰液培养 Hi转阴率高,抗菌素会对呼吸道正常定植菌的影响,且缺乏肺泡 灌洗液细菌培养出同样的Hi,因此,Hi参与婴儿喘息性肺炎的 发生、转归缺乏充分的临床依据,需要今后检验方面不断深入研 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检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 修订川].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1):856-862.
[2] 刘苗,薛东生,姜毅.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实用儿 科临床杂志,2016,31(4):314.
[3] 刘彤彤,符州.呼吸道定植菌与儿童喘息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DL儿科 药学杂志,2017(04):65-68.
[4] 黄懿洁.细菌定植/感染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国际儿科学 杂志,2010,37(4):381-383.
[5] 丁凤霞,罗健,符州.儿童喘息与细菌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儿 科杂志,2015,17(5):528-532.
[6] 严华杰,盛军,那洁.呼吸道常见病毒和新型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 疾病的关系皿临床儿科杂志,2009,27(9).
[7] 王群,欧维琳,宋晓丹,等.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九种呼吸道病原体 IgM抗体检测研究皿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4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