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肠道菌群状态的相对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肠道内各个菌种对中药的转化和吸收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中药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也有重大影响。现对近5年内单味中药 及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为研究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肠道菌群
本文引用格式:马晓田,杜锦辉.中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86,89.
0引言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和种类都极其庞大的微生物,这些微 生物绝大多数是细菌菌群,在人体肠道中共生着超过1000余种, 总质量大致约1.5kg的细菌⑴,它们构成了人体肠道黏膜的生物 屏障,是重要的防御屏障之一,因此,可以说“人体是由真核细胞 与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的超级生物体⑵”虽然人 体肠道菌群的组成极其复杂且多变,但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有 30
〜40种优势细菌占到了全部细菌数目的99%⑶。正常情况下, 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维持着 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一旦各个菌种受到来自宿主或者外环境 的不同影响,常规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形成破坏生理性组 合、生成病理性组合,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⑷。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复杂,除 了含有直接医疗价值的有效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 素等多种成分,这使得中药可能具有除常用药理作用外的其它 作用⑸。中药的服用方法多为水煎服,有效成分绝大部分在肠 道吸收,因此中草药在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方面有着良好的 效果。现就近5年内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 究现状进行综述。
1单味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药经口服进入肠道后,有效成分绝大部分经相应的细菌代 谢转化后被机体吸收,还有较少的一部分是以中药原型物质直 接被肠道吸收,在肝脏解毒后经胆汁排泄,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 成分的代谢方式主要是水解和还原为主[叫 郭明章等
[7]观察用 红参和意苡仁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大鼠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发 现给予红参和意苡仁治疗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均有 所增加,红参可能可以减少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数量,炎症亦有 所减轻,提示其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使炎症减轻。翟 璐等
[8]研究发现大黄可下调水通道蛋白表达发挥泻下功能,减 少脓毒症大鼠细菌移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从而治疗脓毒症。刘 芬等⑼经过动物实验验证苍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脾虚型大鼠的 胃肠黏膜侵害,达到保护和修复已损坏的胃肠黏膜组织的效果, 并调节脾虚型大鼠的免疫功能。齐绍云等
[10]经过研究防风对 PI-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丝氨酸蛋白酶信号的影响,发现防 风可升高模型大鼠的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压力阈值,减少大鼠排 稀便的次数;防风可通过显著降低粪便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抑制 大鼠结肠黏膜PAR- 2 m RNA基因表达及增加紧密连接ZO- 1 蛋白表达,来调节肠道菌群。宋克玉等
[11]在通过观察党参和茯 苓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中发现,分别给予造模小鼠低、中、高剂 量的党参、茯苓药液连续灌胃14天后,高剂量党参组小鼠肠道 内容物中乳杆菌的水平较给药之前明显升高,大肠杆菌水平明 显下降,而高剂量茯苓组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水平较给 药前显著升高。鄢伟伦等
[12]在观察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 的研究中发现,给予白术高剂量组小鼠肠道的双歧杆菌和乳杆 菌数量较给药前有所增加,肠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表明白术可 能具有通过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的途径,达到 改善肠道菌群状态的功能。陈万平
[13]通过观察马齿苋提取物 对金黄色葡糖球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测定体外MIC, 结果表明马齿苋对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2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琼等
[14]通过采用多聚酶链反应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方 法,观察中药复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大鼠肠道菌群构成特 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参乌梅汤加味治疗后大鼠肠道厚壁菌门 类细菌数量明显增多,而肠道拟杆菌门类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 道变形菌门类细菌含量无特殊改变。孟良艳等
[15]经过对利血 平法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脾虚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的研究中发 现,连续灌胃给药10天后,与造模前相比,中药四君子汤组乳杆 菌属及肠球菌属的比例均显著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恢复, 并且比造模前有所增加。董开忠等
[16]在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抗 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分别给予造 模成功小鼠低、中、高剂量的参苓白术散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 与模型组菌群含量相比,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升 高,表明参苓白术散可能可以有效地调节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 群失调。滕晋等
[17]通过对参苓白术颗粒预防住院老年人抗生 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中发现,参苓白术颗粒+美罗培南治疗组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率及肠道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均显著低 于对照组(单用美罗培南)。刘喜平等
[18]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 的动物模型来探究参苓白术散的免疫调节作用效果,结果表明 参苓白术散治疗组小鼠胸腺和脾脏的指标上升,CD44、CD62p 的表达下降;模型组小鼠的TNF-a、IL-1p减少,肠系膜淋巴结 Treg细胞的含量较前升高,发现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调节机体 的免疫系统达到控制炎症反应的目的。
3小结
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机体的健康密不可分,菌群失调会引 起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癌变等许多疾病,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 宝,中药相比较西药,有对人体肠道粘膜的刺激小、不易导致肠 道菌群的失衡、长期服用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中医药对肠道 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随着众 多研究人员的逐步深入探究,相信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机制的研究方向上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Nicholson JK,Holmes E,Wilson I D.Gut microorganisms,mammalian metabolism and personalized health careJ].Nat RevMicrobiol,2005,3(5): 431.
[2] Lederberg J. Infectious historyJ].Science,2000,288(5464):287.
[3] Guarner F,Malagelada J R. 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J]. Lancet,2003,361(9356):512.
[4] 张华玲,谭周进,蔡光先,等.肠道菌群失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皿中 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33-1035.
[5] 陈秀琴,黄小洁,石达友,等.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叮 中草药,2014,45(7):1031-1036.
[6] 王瑶,季宇彬,陈明苍.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皿中国 医药导报,2012,9(2):12-14.
[7] Guo M, Ding S, Zhao C, et al. Red Ginseng and Semen Coicis can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gut microbiota and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ulcerative colitisQ]. J Ethnopharmacol,2015,162:7-13.
[8] 翟璐,高巧营.大黄调控肠道水通道蛋白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 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3):127-131.
[9] 刘芬,刘艳菊,田春漫.苍术提取物对脾虚证大鼠胃粘膜及胃肠免疫功能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35(3):343-347
[10] 齐绍云,蔡洁毅,周龙艳,等.防风对PLIBS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丝 氨酸蛋白酶信号的影响Q].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26(6):790-796.
[11] 宋克玉,江振友,严群超,等.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 实验研究U].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142-145.
[12] 鄢伟伦,王帅帅,任霞.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417-419.
[13] 陈万平.马齿觅提取液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 药,2007,18(9):2205-2206.
[14] 赵琼,徐世军,李秀亮,等.加味人参乌梅汤对Caco-2细胞脱水模型
AQP4基因表达的影响Q].中药与临床,2010,1(3):36.
[15] 孟良艳,陈秀琴,石达友,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 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12):2029-2035.
[16] 董开忠,高永盛,秦宁恩加,等.参苓白术散对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 调小鼠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 (1):154-157.
[17] 滕晋,王丹,向露,等.参苓白术颗粒预防老年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 失调的RCT研究皿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3):52-54.
[18]司 刘喜平,贾育新,刘勅,等.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型模型大 鼠 CD44、CD54 及 CD62p 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671- 26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