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继发肺结核感染患者经过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经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发生呼吸系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临床资料CT表现特点。
结果主要影像学表现:①粟粒性肺结核;②结节、斑片灶;③实变;④树芽征;⑤病变累及范围以多肺叶为主;⑥淋巴结肿大、坏死或融合;⑦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⑧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扩张征。
结论免疫重建组在粟粒性肺结核、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内部坏死以及融合等影像学征象比非免疫重建组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
关键词: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结核杆菌;呼吸系统;艾滋病
本文引用格式:彭拥军,邱永生,王江蓉.艾滋病继发肺结核患者ART引起免疫重建CT表现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80-181.
0引言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多见于免疫缺陷患者,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居多,多发生于早期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由于高效抗反转录治疗后,免疫系统过度活化,造成机体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致病原过度的炎性反应所致。
在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以及CD4细胞迅速增高的同时,出现原有机会性感染的再现或者是另一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经过多年研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IRIS,但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清楚,IRIS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目前IRIS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实验室检测来综合判断[1-2],本文主要讨论艾滋病合并呼吸系统结核感染IRIS的CT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及上海市监狱总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497例,其中,原有艾滋病继发肺结核ART后出现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41例。男36例,女5例,平均(31.4±2.13)岁。均表现为ART后三个月内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HIV/AIDS诊断标准以及HIV相关IRIS研究国际网络组织(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HIV—associated IRIS,INSHI)的IRIS诊断标准。
1.2.2CT检查:机型为德国SIEMENS Emotion16螺旋CT机,扫描参数: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层距1.0 mm,重建层厚1.0 mm,扫描范围取胸廓入口至肺底。
标准肺窗(窗位450-一600 Hu,窗宽1100-1300 Hu)和纵膈窗(窗位35-40 Hu,窗宽400-450 Hu)
1.2.3CT表现:呼吸系统感染的艾滋病合并IRIS主要影像学表现主要是以肺结节或斑片影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团块状实变;病变累及范围一般较大,累及多叶多段,无明显好发部位;胸膜增厚、腋窝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纵膈淋巴结坏死以及融合常见,未出现空洞及钙化样改变。发生艾滋病IRIS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胸部影像学均有异常。
(1)艾滋病IRIS合并呼吸系统结核感染的影像学征象统计如下。①CT平扫:41例均有CT平扫检查,13例多发粟粒性结节或粟粒性肺结核,29例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异常密度灶,15例肺内多发斑片影,7例团块样实变改变,周围伴或不伴卫星灶以及树芽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30例小树芽征,多发生于胸膜下,7例轻度支气管扩张,14例纵膈淋巴结坏死,9例纵膈淋巴结融合,其中5例压迫周围气管,11例胸腔积液,
14例心包积液。②CT增强:共19例进行了增强检查,纵膈淋巴结肿大,其中内部出现低密度灶的有11个病例,增强后以环形强化为主,11例肺内结节均匀强化,4例以环形强化为主,内部为相对低密度灶。
(2)艾滋病IRIS合并呼吸系统结核感染与基线资料对比。11例患者在未发生IRIS前有基础影像学资料,与基础影像学资料的对比,11例患者均影像学改变有进展;出现IRIS后,淋巴结坏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粟粒性肺结核的明显多于基线资料组(P<0.05),而在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扩张、肺内结节等影像学征象上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艾滋病出现 IRIS 的时间多发生于 HAART 治疗后 3 个月内,并以中青年以及男性多见,呼吸系统的结核感染多见。
IRIS临床诊断依据常为:原有疾病恶化,无细菌学复发的证据,发热,呼吸系统症状,排除其他伴随疾病,与抗病毒治疗有关,常常持续时间长。
由于发生免疫重建后病人的病情恶化快,甚至直接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所以及时诊断免疫重建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无创检查对于诊断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具有临床意义。呼吸系统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易出现淋巴结肿大,不过单纯的艾滋病感染结核者,较少出现淋巴结的融合及内部坏死,而出现免疫重建的患者出现淋巴结的融合以及内部的坏死相对较多,可能是由于短期内的疾病快速进展所致。
IRIS组在粟粒性肺结核、心包积液明显高于非IRIS组,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没有其他临床以及实验室资料的提示,影像学只起到发现病变的作用;与基线资料的对比,影像学的变化对我们的诊断来说显然更有意义,100%的患者病变出现的进展[3]。
当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后病变进展,尤其是淋巴结大小数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以及粟粒性肺结核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时,我们可以提示临床医生该患者可能出现了免疫重建;
在结合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单纯的肺内病变进展,也对于病变的诊断也具有意义,当出现这些影像学改变,影像科医生就可以提示临床医生患者发生IRIS的可能,结合CD4的改变和病毒载量的变化,临床医生综合考量,作出IRIS的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Wilkinson K A,Meintjes G,Seldon R,et al.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n unmasking TB-IRIS case[J].S Afr Med J,2012,102(6):512-517.
[2]van Toorn R,Rabie H,Dramowski A,et al.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TB-IRIS:a report of 4 children[J].Eur J Paediatr Neurol,2012,16(6):676-682.
[3]冯峰,张志勇,施裕新,等.AIDS合并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影像表现[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5):446-4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