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雾化吸入疗法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0-17 16:09: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方法以及效果。方法 从本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7年 12 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选取 80 例,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 40 例患者实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耐受情况。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 97.5%,对照组为 87.5%,P<0.05,差异显著;在患者的各类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以及最大呼吸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耐受情况方面,观察组中有 1 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呼吸困难,对照组中有 6 例出现气促、胸闷、呼吸不通畅等症状,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升,且耐受性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雾化吸入;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王云凤 . 雾化吸入疗法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1):58-59.

\

0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受到一定影响,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可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1]。因此临床中应当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较多,这是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差,使得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雾化吸入是常用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药液雾化后进入呼吸道,提升药物作用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用量,对于儿科患者尤其适用 [2,3]。常见的雾化吸入疗法主要有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以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本研究对这两种雾化吸入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研究对象为本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计 80 例,进行随机分组:(1)观察组 40 例:其中男、女分别为 24 例、16 例,年龄 4 个月 -6 岁;疾病类型:肺炎 18 例,支气管哮喘 9 例,急性支气管炎 9 例,毛细支气管炎 4 例;(2)对照组 40 例:其中男、女分别为 23 例、17 例,年龄 3 个月 -7 岁;疾病类型:肺炎 19 例,支气管哮喘 8 例,急性支气管炎 10 例,毛细支气管炎 3 例。经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符合进行对照研究的标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性治疗,即通过静脉滴注形式进行消炎、平喘、抗病毒等治疗,同时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配置液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1.2.1观察组
该组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氧气管路与一次性气动雾化吸入器连接好,湿化瓶内应当尽量避免混入水分导致药液稀释,影响药物作用,氧流量设置为6-8L/min,面罩紧扣住患者口鼻直至药液吸完。每次雾化吸入治疗时间约为 10min 左右,治疗结束取出雾化器。

1.2.2对照组
该组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将空气压缩泵的电源接通并打开开关,将面罩扣住患者口鼻, 直至患者将药液全部吸完。雾化治疗结束后将电源关闭。雾化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的面罩和雾化管道处理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耐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疗效评定: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为显效;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好转为有效;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不明显甚至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   ±s),检验方式为 t 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式为 2 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人数分别为 31 例、8 例、1 例,总有效率 97.5%,对照组的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人数分别为 28 例、7 例、5 例,总有效率 87.5%,P < 0.05, 两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在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短(P<0.05)。具体情况见表 1。

\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比较
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无差异,在进行治疗之后,观察组的血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详情见表 2。

\

2.4两组治疗耐受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仅有 1 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呼吸困难,占比为 2.5%,对照组中有 6 例出现气促、胸闷、呼吸不通畅等症状,占比为 15.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且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差,对治疗耐受力差等原因,使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4-6]。发病之后,患儿会表现出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患儿死亡。雾化吸入疗法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尤为适用,其具有见效快、药物用量少、副作用少、局部用药效果好等特点 [7,8]。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的效果优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耿立建 . 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比较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601-3602.
[2]周宝云 . 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56-157.
[3]苏锦友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 [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60.
[4]洪芳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4(30):49.
[5]王晓明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进展 [J]. 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3, 20(5):238.
[6]杨荣凤 , 薛秀丽 , 白丽华 , 等 . 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 中 的 应 用 与 研 究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838- 839,844.
[7]刘淑芹 . 雾化吸入仪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24(5):55-56.
[8]崔树利 . 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30):56.

《雾化吸入疗法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017/2018101704103022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2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