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4 例冠心病 PCI 治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 [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自我效能感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 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 GSE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7.62%,高于对照组的 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冠心病 PCI 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认知行为干预;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满意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方法,其创伤小、起效快,能迅速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恢复血流 [1]。但多数患者对 PCI 相关知识缺乏,对预后存在不确定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低,不利于疾病治疗 [2]。认知行为干预为一种心理疗法,其通过纠正患者不良认知,并联合行为训练,以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信心 [3-4]。本文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 PCI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本院行 PCI 治疗冠心病患者 84 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与共识》中冠心病诊断标准 [5];经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CT 检查确诊;均于本院行PCI,且术后病情稳定。排除标准:伴有精神性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伴有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伴有严重器质性脑病者; 中途退出研究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河医伦审 2016-13 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2 例。观察组男 23 例,女 19 例;年龄 45~79 岁,平均(61.22±7.86) 岁;病程 2~9 年,平均(4.81±1.30)年;基础疾病:糖尿病 12 例,高血压 15 例, 心肌病 15 例。对照组男 24 例, 女 18 例; 年龄 45~80 岁, 平均(61.22±8.43)岁;病程 2~8 年,平均(4.72±1.35) 年;基础疾病:糖尿病 12 例,高血压 14 例,心肌病 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嘱患者定期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认知重塑和行为训练两个方面。(1)认知重塑。①心理评估:与患者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产生不良认知的原因。②认知干预:若患者因对冠心病及 PCI 相关知识缺乏和担心预后而产生不良情绪,则采用口头宣教或观看视频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讲解 PCI 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应对方法,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分享心得,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若患者因缺乏家庭支持而产生不良认知,则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嘱其多给予患者关心支持,多与患者交谈,尽力为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使其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认知重塑:引导患者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建立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2)行为训练。①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使用深呼吸放松法、渐进式全身肌肉放松法和冥想放松法进行放松训练。②音乐疗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音乐,使其置于柔和舒缓的音乐中,享受心旷神怡的意境。③运动疗法:指导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慢跑等有氧运动,坚持每天运动。
两组均护理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个量表均分别包含 20 个条目,每个条目 1~4 分,总分为 20~8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感评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评估,包含 10 个条目,每个条目 1~4 分,总分10~4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满分 100 分,>90 分为非常满意,60~90 分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 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两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 GSE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GSE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两组 GSE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的 80.95%(34/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而致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进而引起胸闷、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 [6]。冠心病患者临床多采取 PCI 治疗,能够重建血管,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但由于患者对冠心病及 PCI 相关知识缺乏和担心预后, 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 [7]。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尤为重要。
常规护理多注重于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对患者疾病认知、心理状况关注度不够,护理效果不理想 [8]。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思维和行为来纠正其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或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的目的 [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 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在认知行为干预中,采用口头宣教和观看视频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 PCI 的相关知识,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分享心得,有助于纠正其不良认知,提升其治疗信心; 同时嘱患者家属多给予其关心支持,使其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指导患者应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和运动疗法,有助于帮助患者调整身心。上述措施综合应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因此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 PCI 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付广芳,吴敏,孙靖 . 冠心病 PCI 术后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3):38-41.
[2]杨建涛,杨文谨,杨静静,等 .PCI 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4):690-692.
[3]郝春颖,杜健,王雪,等 .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预防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 PCI 后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0(11):843-846.
[4]姜玉红,钱叶红,赵燕 .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焦虑、抑郁的作用分析 [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 42(10):1404-1407.
[5]胡大一 .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与共识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05-108.
[6]贾莹,田雅楠,田进伟. 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简述[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1,29(6):461-467.
[7]王金凤 . 全程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 [J]. 辽宁医学杂志,2020,34(1):80-82.
[8]李雯,沈燕萍 . 积极心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结局的影响 [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 25(5):104-106.
[9]曹红京,曲畅,张翠莲,等 .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 25(36):4803-4806.
[10]季燕华 .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心理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4):542-5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