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阿尔兹海默症睡眠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原则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行为、精神症状,纠正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睡眠障碍;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易小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366,371.
0引言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主要病理特征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炎症细胞激活、TNF-α、IL-6等增多,启动细胞凋亡及纤维化,最终导致神经元丢失、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及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的形成[1]。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加神经细胞代谢紊乱、精神压力和睡眠障碍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同时AD又会加重患者的行为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2]。为AD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其睡眠障碍进行纠正,是改善AD症状的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阿尔兹海默症睡眠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7-82岁,平均(65.2±4.35)岁;病程0.5-7年,平均(1.4±0.8)年。观察组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62-83岁,平均(68.2±2.48)岁;病程0.7-6.1年,平均(2.4±0.9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关于AD的诊断标准[3];(2)无先天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3)患者及家属愿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医院伦理委员会判定同意纳入研究;(5)均存在严重及不规律的睡眠障碍。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等内科疾患;(3)采用的药物或治法可能影响结果者;(4)未能按照医嘱完成治疗及随访。
1.3护理方案
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监督、安全护理、生活护理等,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方案,(1)心理护理:积极开展病房巡查工作,对患者加以关心和支持,让其能更快熟悉和适应陌生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更好适应自身角色。详细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并告知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效消除,让其心理负担有效减轻。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及时了解和观察,在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时,应对具体的原因进行查找,对患者家属进行鼓励,让其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出现孤独感,对患者注意力进行分散,让其保持舒畅和安心。如果患者长时间独居或者丧偶,特别是男性患者,应及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和心理疏导,让催眠药物和镇静药物的应用减少,让其睡眠质量显著提高;(2)认知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对其不健康的睡眠习惯进行及时纠正,让患者的信心显著提高;详细告知患者个体之间对睡眠质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睡眠时间并非重点,更应关注睡眠质量,让患者因失眠而导致的焦虑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应让患者的卧床时间尽量减少,让有效睡眠率显著提高。进行性松弛训练、自身训练、深思训练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临床中常用的松弛疗法,每天开展1次物理诱导睡眠,15-20分钟/次;经理疗仪、光照以及刺激控制,对患者的睡眠周期进行改善,对其脑电波活动进行调整,让觉醒现象有效减少,进而让其睡眠质量显著提高。
1.4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分[4],患者在入院时,护理干预4、8周后进行PSQI评分,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等5方面,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以>7分作为睡眠障碍的参考值。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护理干预4、8周后PSQI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8周后的PSQI评分逐渐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两组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后,试验组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各项因子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试验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AD是临床常见和难治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一般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认知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关于此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细胞凋亡异常激活、免疫遗传等相关[5]。AD患者有诸多症状表现,包括情绪症状、认知症状、睡眠障碍,仅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PSQI量表由匹兹堡医学中心Buysse博士提出,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常用的睡眠质量调查量表[6]。
针对AD患者伴随的睡眠障碍,我们力争通过护理干预进行最大程度的缓解,包括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其中,心理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技术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行为,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能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缓解,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减少甚至消除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基础上促进康复和预后。此外,给予患者家人的关怀,多谈谈家中愉快事情,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关注患者特殊表现。认知行为干预,能对睡眠信念系统进行改变,对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行改变,使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并对其心理情绪进行调整,让患者自信心显著提高,在面对睡眠障碍问题时能有效应对。通过多措施同时开展,最终来对其睡眠症状进行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后对试验组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干预,在睡眠质量、时间、效率、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使用等各因子评分中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AD患者病情复杂,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其睡眠障碍问题直接影响病情转归、生活质量。除药物治疗外,护理工作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关键[7]。为AD伴睡眠障碍的患者提供认知行为联合心理护理,通过调整睡眠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使患者建立自主有效地应付睡眠障碍问题的信心。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改变患者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我管理效能,提高对睡眠的控制,降低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自身疾病的恢复[8]。
参考文献
[1]Costarelli L,Malavolta M,Giacconi R,et al.Dysfunctional macrophages in Alzheimer Disease:another piece of the“macroph-aging”puzzle[J].Aging(Albany NY),2017,3(5):276-280.
[2]Gratuze M,Julien J,Morin F,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voluntary treadmill exercise and caloric restriction on tau path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like tau pathology fed with Western diet[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7,17(2):278-284.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91-96.
[4]Backhaus J,Junghanns K,Broocks A,et al.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in Primary Insomnia[J].J Psychosom Res,2002,53(3):737-740.
[5]苗思露,史钰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6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120-122.
[6]路桃影,李艳,夏萍,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3):260-263.
[7]谢萍香,王桃.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6):156-158.
[8]沈菊萍.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疗养干部睡眠障碍的效果评价[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1):1397-14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