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探讨。方法 抽取 11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探讨,随机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心理护理。结果经过对比,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 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病人开展心理护理,能够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心理护理模式;老年群体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
本文引用格式:帕丽旦·吐尔逊. 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探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5):249+251.
0引言
老年群体多伴有睡眠障碍 [1]。相关研究显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来讲,睡眠问题更为严重。睡眠障碍会影响生活,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例焦虑、烦躁、冷漠、精神涣散、记忆力以及智商开始出现衰弱,甚至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流, 从而严重的危害患者健康。进一步的加深失眠的症状。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精神力与体力的恢复,同时导致病人的心功能严重的减弱 [2]。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对本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作用,抽取 110 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病人进行分析,开展心理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选择我院于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7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病人 110 例进行探讨。排除要求:精神疾病;调查不合作;无法有效完成测查者。按照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 1 级 9 例,2 级 13 例,3 级 30 例, 4 级 58 例,随机分组,参考组病人中,男 29 例,女 26 例; 年龄 41-79 岁,患病时间 3-10 年;实验组病人中,男 30 例, 女 25 例;年龄 42-80 岁,患病时间 3-10 年。将两组患者常规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差异较小P > 0.05,具有临床对比意义。
1.2护理措施。对参考组进行常规护理,予以病人持续性氧气吸入,随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观测,依照病人实际患病情况以及缺氧量给予合适的氧气流量,因为病人对洋地黄的耐受性较差,发生中毒的几率比较高,吸氧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观测给予洋地黄病人是否出现不良症状,如有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处理并通知医生。针对实验组病人予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认知性心理干预。病人入院时,护士进行健康指导, 让其尽快适应治疗环境。并且为其介绍睡眠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及时纠正病人的错误观念,为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让家人掌握病人的病情与心理情况,给予关心与照顾,减轻负面心理。
1.2.2深入性心理护理。护士应该详细的询问与监测,进而全面综合评价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分析负面心态与睡眠的关系,以科学为依据给予纠正,同时形成良好的的心理和睡眠习惯。为病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支持病人学习有关慢性心力衰竭康复知识,减轻焦虑、害怕情绪, 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1.2.3指导性心理护理。①对消极、悲观等情绪的老年病人,护士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给予关心与照顾,指导其参加社会活动,解除不良情绪。另外,为老年病人与家属介绍有关睡眠的知识,指导其正确服药,同时纠正不良习惯,进而提高睡眠质量;②精神涣散、病人因对疾病的认知不充分,通常对治疗感到焦虑、担心。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适当的宣教形式讲解治愈的案例,帮助患者充分的认知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疗经过。打消患者的顾虑,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③面对情绪过于激动、烦躁患者,护理人员应多倾听患者倾诉,了解患者内心想法,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安抚,进而有效的解除不良心理,促进患者康复。
1.2.4互患关系。医护人员还需要主动跟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其目的是通过沟通与患者家属建立充分的信任。进一步的获得患者的各项信息,包括患者之前爱好、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受教育情况、宗教信仰,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引导家属给予治疗帮助,针对失眠特别严重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药物与心理护理同时进行,更好的给予患者治疗。
1.3疗效判定。情绪评定选择问卷调查表方式,主要项目包括:焦虑、抑郁情况、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
1.4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处理使用 SPSS 12.0 进行,使用 t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χ 2 检验计数资料,P < 0.05,则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病人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各项信息进行比较,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存在差异较大P< 0.05,具有对比意义,具体内容如下表 1。
3讨论
老年群体多伴有睡眠障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来讲, 睡眠问题更为严重。睡眠障碍会影响生活,患病原因较为复杂, 包括心态、环境、药物与睡眠方式等 [3]。相关文献显示:焦虑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顾虑心力衰竭发作对心脏功能损害,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另外病人年纪较大,体质虚弱,生活上无法自理,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若无法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严重降低睡眠质量。情绪波动较大极易引发血压突升、心悸、呼吸不稳定、头痛以及失眠等不良症状, 引发病人失眠情况更为严重,同时加重病情。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尤为重要。理想的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有效防止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开展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病人生活及睡眠质量。
总结以上观点,疾病及心理因素属于导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科学的心理护理模式,能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凌云, 徐旭, 马红梅.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J]. 医学综述 ,2017,20(2):337-341.
[2]胡经文, 冯玲凤 , 阮慧琴,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8,21(3):23-25.
[3]刘海娟, 陈长香, 郝习君. 老年人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15(30):2198-2200.
《心理护理模式的构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探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15/2018121504534127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