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50 例心脏复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7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呼吸机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居住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GC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
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可缩短心脏复苏术后患者的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GCS 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心肺复苏;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并发症;GCS 评分
心脏骤停可致全身组织器官出现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 [1]。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救治技术,可恢复心脏功能 [2-3]。预见性护理是指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加以处理,以此提高护理效果 [4]。本文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50 例心脏复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行心肺复苏术后抢救成功 [5]。排除标准:死亡患者;合并癫痫及精神障碍性疾病,认知功能较差;因急性创伤、脑疝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75 例。观察组男 38 例,女 37 例; 年龄 18~66 岁,平均(42.05±4.51)岁;心脏骤停原因:急性心肌梗死 35 例,急性心力衰竭 16 例, 溺水 12 例,窒息 2 例,脑出血 9 例,急性过敏 1 例。对照组男 41 例, 女 34 例; 年龄 18~65 岁, 平均(41.28±4.36)岁;心脏骤停原因:急性心肌梗死 36 例,急性心力衰竭 14 例,溺水 10 例,窒息 3 例,脑出血 10 例,急性过敏 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在心肺复苏术后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维持通畅呼吸,严格遵医嘱用药,饮食指导以及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1) 环境护理。调整病房的温度、湿度,使温度控制在24~26 ℃,湿度为45%~55%,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2)呼吸系统护理。选用柔软、舒适的布条约束躁动的肢体,确保气囊内有充足气体量;气管切开者应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遵医嘱用药, 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保持通畅呼吸。(3)循环系统护理。术后 1 h 内,每隔 15 min 测量 1 次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随后每隔2 h测量1 次生理指标, 加强病房巡视。准备好静脉穿刺物品及血管活性药物、胶体液等药物,遵医嘱用药护理。心律失常者行胸外心脏按压,并立即中心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于三腔内置入血管活性药物、胶体液等药物, 保持通畅呼吸。头部冰袋冷敷者待血压恢复正常, 可抬高床头 10° ~30°。(4)心理护理。在患者意识恢复后,立即沟通,给予鼓励与安慰,同时叮嘱家属多关心患者。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呼吸机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居住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满分 15 分,评分越高,病情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 GC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GC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心脏骤停病情危重、进展快,病死率高 [6]。心肺复苏术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重要急救措施 [7]。提高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8]。预见性护理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预见性护理中的环境护理可为患者提供舒适环境,利于患者康复;呼吸系统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9];循环系统护理可缓解患者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降低脑疝发生率,改善预后 [10];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可缩短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居住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GCS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苏晓,陈蒙华,林松,等 . 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5): 4916-4918.
[2]郑杨,赵巍 . 2015 年 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4):292-294.
[3]张野,林映花,易礼平 . 心肺复苏后的病情及护理观察 [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95-96.
[4]张颖 . 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J]. 天津护理,2011, 19(2):122-123.
[5]张新勇,朱小玲 . 2010 版欧洲心肺复苏指南(节选)[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3):81-83.
[6]贾耀红 . 心脏骤停病人急诊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0):2423- 2425.
[7]肖盐,赵旭明,朱建良,等 . 治疗性低温通过激活Ⅲ型 PI3K 通路增加自噬减轻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1):55-60.
[8]邝素华,谢少波,翁丽芳,等 . 情景模拟教学在低年资外科住院医师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9,18(6):636-640.
[9]崔耿,徐华 . 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 海南医学,2016,27(13):2138-2140.
[10]王晓丽,吴月利,王运平,等 . 心肺复苏成功后 12 例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 [J]. 武警医学,2017,28(8):849-8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