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159 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80 例和对照组 79 例。对照组采用氨甲蝶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包块直径和血清孕酮(P)、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75%,高于对照组的 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包块直径小于对照组,血清 P 和 β-HC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小包块直径,降低血清 P 和 β-HCG 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氨甲蝶呤治疗。
【关键词】 米非司酮;氨甲蝶呤;异位妊娠;性激素;不良反应
0 引言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宫腔以外的位置, 包括输卵管、腹腔、宫颈等,胚胎在着床部位生长可引起孕妇大出血,甚至死亡,应及时予以有效治疗 [1]。目前临床可实现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并尽早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常用药物有氨甲喋呤、氟尿嘧啶等 [2]。氨甲蝶呤虽可有效杀死胚胎,但单用该药效果不理想 [3]。本文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本院收治的 159 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异位妊娠诊断标准 [4];输卵管妊娠;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一侧附件存在包块;尿 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查结果呈阳性;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腹痛症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类疾病;包块直径 >4 cm;伴有盆腔积液;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免疫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80 例和对照组79 例。研究组:年龄23~35 岁,平均(28.53±2.75) 岁;停经时间 34~53 d,平均(44.28±4.62)d;妊娠次数 1~3 次, 平均(2.18±0.34) 次。对照组: 年龄 23~35 岁,平均(29.26±2.81)岁;停经时间35~55 d,平均(44.62±4.78)d;妊娠次数 1~4 次, 平均(2.28±0.42)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氨甲蝶呤(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4692,0.1 g)治疗。肌内注射,50 mg/(m2·d),1 次 /d,注射 2 d 后停药 5 d 为 1 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片(北京法莫斯达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43063,25 mg)治疗,口服, 25 mg/ 次,2 次 /d,服药 3 d 后停药 5 d 为 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 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 血 β-HCG 水平恢复正常,盆腔包块完全消失,尿β-HCG 呈阴性;有效:血β-HCG 水平降低>50%, 盆腔包块部分消失,尿 β-HCG 呈阴性或阳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包块增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包块直径和血清孕酮(P)、β-HCG 水平,包块直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 GE, Logiq 7)行腹部超声检查测定,血清 P、β-HCG 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E601)以化学发光法测定。(3)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 42 例(52.50%), 有 效 33 例(41.25%), 无 效 5 例(6.25%),总有效率为 93.75%(75/80);对照组显效 31 例(39.24%),有效 32 例(40.51%),无效 16 例(20.25%),总有效率为 79.75%(63/79);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9,P=0.009)。
2.2 两组治疗前后包块直径和血清 P、β-HCG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包块直径和血清P、β-HC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包块直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两组血清 P、β-HCG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胃肠道不适 3 例(8.75%),白细胞减少 2 例(2.50%),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2 例(2.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75%(7/80);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 2 例(2.53%),白细胞减少 2 例(2.5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06%(4/7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9, P=0.360)。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以往临床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方案,可有效清除胚囊及病灶组织,但会影响患者生育功能。随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已成为临床治疗异位妊娠的首要目标。
氨甲蝶呤可降低二氢叶酸活性,阻碍其转化与代谢,减少四氢叶酸生成,从而使蛋白质及 DNA 合成受阻,影响绒毛及滋养细胞的生长,促进胚胎坏死、脱落 [5]。米非司酮多用于抗早孕、催经、引产等,属强抗孕激素,与 P 受体具有较强亲和力, 可竞争性抑制P 与其受体结合,阻断胚胎血液供应, 使其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使包块体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6-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包块直径小于对照组,血清P、β-HC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8]。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用米非司酮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小包块直径,降低血清 P 和 β-HCG 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氨甲蝶呤治疗。
参考文献
[1]宋洁,方春英,甄莉霞 . 异位妊娠临床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373-375.
[2]王艳,方俊华,佐满珍 . 腹腔镜开窗取胚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与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后再次妊娠的临床对比研究 [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7,22(3):223-226.
[3]李宁 . 不同剂量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患者治疗中血药浓度及疗效分析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5):777-778.
[4]王玉东 . 2016 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及早期妊娠学会《异位妊娠的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9):916-919.
[5]慎先萍,彭莉 . 腹腔镜手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性科学,2017,26(7): 112-114.
[6]李岩,傅金英,宋晓婕,等 . 消癥杀胚煎剂口服辅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观察 [J]. 山东医药,2018,58(19):51-54.
[7]田轶,李海侠,广会娟,等 . 不同方式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3):5641-5643.
[8]张欢欢,付衡,王慧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研究 [J]. 中国性科学,2016,25(10): 127-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