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5A”护理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该院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 8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5A”护理, 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 和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为 0,低于对照组的 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5A”护理应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可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下肢 DVT 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 腹股沟疝;5A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住院时间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但可引发多种并发症,需辅以有效护理措施以加快患者康复[1]“。5A”护理是集询问、评估、建议、帮助及随访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模式,可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 [2]。本文观察“5A” 护理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 80 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中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 [3];符合手术指征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病情稳定。排除标准:隐匿疝或复发疝者;伴有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半年内有腹部手术史者;精神障碍或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701800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男 37 例,女 3 例;年龄 41~61 岁,平均(55.65±4.53)岁;双侧疝 9 例,单侧疝 31 例;直疝 16 例,斜疝 24 例。观察组:男 38 例,女 2 例;年龄 43~63 岁,平均(56.14±4.73) 岁; 双侧疝 8 例, 单侧疝 32 例; 直疝 15 例,斜疝 2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补充水电解质、抗感染、止痛解痉等对症治疗,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口头健康宣教, 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嘱其卧床静养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5A 护理。(1)询问: 由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采用自制调查表记录患者个人信息、治疗史、不良生活习惯、诊断和辅助检查等情况,询问患者对治疗方式的疑问, 并认真记录。(2)评估:根据询问记录的内容完成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情、下肢 DVT 预防意愿、疝修补术相关知识、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疼痛程度、静脉血管条件、睡眠质量和经济条件,并总结分析获取的信息。(3)建议:患者入院后第 2 天,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放宣传画报、播放疾病相关视频或面对面宣讲等方式向患者介绍腹股沟疝相关知识和治疗、用药常识,并告知其下肢DVT 具体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术后用软枕垫高足跟及大腿,提醒患者多活动脚趾,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患者进行踝部屈伸、环绕运动,患者平躺于床上以脚踝为中心分别做脚背勾伸及 360°环绕动作,以其可耐受为宜,5 min/ 次,3~5 次 /d。(4) 帮助:建立腹股沟疝健康知识交流群,由专人负责每天在群内发布一条健康知识和DVT预防注意事项, 患者入院后即可进群学习交流,每天由主治医师负责在群内解答患者及家属提问。(5)随访:患者出院后 1 个月内,责任护士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每周1 次的随访,了解患者术后DVT 发生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预约下次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细胞比容。(3)比较两组下肢 DVT 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下肢 DVT 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未发生下肢 DVT;对照组发生下肢 DVT 6 例,发生率为15.00%(6/40);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P=0.034)。
3 讨论
腹股沟疝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腹壁局部薄弱、腹腔内压力增加有关,若不及时处理,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手术是治愈腹股沟疝的唯一手段,但部分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并不理想 [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5A”护理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情评估,使得所实施的健康宣教、预防下肢 DVT 发生等护理措施更贴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术后康复;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发放宣传画报、播放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增加了患者对腹股沟疝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工作,进而有助于促进其康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下肢 DVT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5A”护理以软枕垫高患者足跟及大腿、提醒患者多活动脚趾并协助其进行踝部屈伸、环绕运动促进了患者下肢血液循环, 避免血液瘀滞;以及护理人员通过组建微信交流群, 并在群内发布疾病相关知识、回答患者问题,可加强患者及其家属预防下肢 DVT 的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训练,有助于降低下肢 DVT 发生率 [5]。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5A”护理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可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下肢 DVT 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林敏英,莫伟灵,李少媚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1, 38(1):82-83.
[2]陈丽,李智慧,张凌,等 . “5A”护理模式预防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 129-131.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14,52(7):481-484.
[4]丘敏梅,钟德许 . 腹股沟疝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73-2775.
[5]刘雁 . “5A”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J]. 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1):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