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1 月至 2020 年2 月该院收治的 80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和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结果:护理 3、6 个月后,两组C-ACT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6 个月后,两组注意保暖、营养饮食、遵医用药、症状管理和适当运动等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 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儿,可提高 C-ACT 评分和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儿童;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哮喘控制;健康行为
0 引言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和气促等,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1]。目前仅通过规范药物治疗控制,但受患儿自身、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部分患儿在治疗期间健康行为不规范,哮喘控制效果不佳 [2]。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以患儿为中心,在规范医院治疗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医院的合作,建立起患儿家庭和社区医院的联系,保证患儿可随时获得必要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3]。本文观察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7年1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4];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轻中度哮喘;处于缓解期;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 智力低下的患儿;存在心力衰竭、急性肺炎等其他疾病的患儿。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2~14 岁, 平均(7.12±2.56) 岁; 病程 1~6 年, 平均(3.89±0.45)年;轻度 12 例,中度 28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13 岁,平均(7.45±2.26) 岁;病程1~7 年,平均(3.99±0.47)年;轻度13 例, 中度 2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院期间给予患儿及其家长常规健康指导、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等,通过门诊常规随访 6 个月,前 3 个月指导患儿门诊随访1 次/ 周,后3 个月改为1 次/ 月, 期间采用电话随访 1 次 /2 周。
观察组采取医院- 社区-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1)医院护理。①健康教育。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通过一对一面谈、视频、手册等形式强化健康教育,并教会患儿家长记录哮喘日记;在患儿出院前,加患儿家长微信,建立微信群,护士长为群管理员,群员包括专科护士、社区医务人员及患儿家长,由责任护士负责每周定期在微信群内发送哮喘疾病知识。②呼吸锻炼。患儿不能自主完成时,可在家长帮助下完成。具体内容包括,a、压腹呼吸, 患儿取站立位,双手叉腰,呼气时主动收腹,双手四指压于腹部,同时两肘关节向前靠拢;吸气时两肩向后扩胸,重复10 个呼吸,1 d/ 次。b、单举呼吸, 患儿站立位,双手置于腹部,掌心向上,指尖相对, 一手于吸气时经胸上举至下颌处转为托掌继续上举直至伸直手臂,呼气时另一手掌心向下伸展至手臂伸直,重复 10 个呼吸,1 d/ 次。c、旋腰,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以肚脐为轴,吸气时慢慢向左旋转,呼气时慢慢恢复体位,交替旋转,重复20 个呼吸,1 d/ 次。出院后,每周到社区医院检测呼吸功能,呼气流量峰值(PEF)≥预计值 80% 方可进行呼吸锻炼。(2)社区护理。患儿出院后, 将患儿信息转至社区医院,由社区护士利用社区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多种形式定期评估患儿的情况,查看哮喘日记,询问患儿及家长的近期情况,并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每月由医院派康复医师与护士在社区门诊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协助社区医院对患儿的诊疗,并纠正随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3)家庭护理。患儿家长根据获取到的哮喘相关知识,监督患儿服药,做好运动训练,为患儿提供健康的饮食,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做好哮喘日记的记录,配合医院和社区的护理工作。两组均护理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及护理 6 个月后,比较两组哮喘控制评分。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 评价, 总分为 27 分,>19 分表示哮喘控制,分值越高表示哮喘控制越好。(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的哮喘患儿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评估,患儿不能自主完成时,可在家长帮助下完成。包括注意保暖、营养饮食、遵医用药、症状管理、适当运动 5 个维度,每个维度含 5 个条目,每个条目1~3 分,分数越高患儿健康行为依从性越高。问卷总体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82~0.87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 C-ACT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C-AC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3、6 个月后,两组 C-ACT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 两组注意保暖、营养饮食、遵医用药、症状管理和适当运动等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注意保暖、营养饮食、遵医用药、症状管理和适当运动等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目前哮喘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患儿家长普遍缺乏对哮喘危害性的正确认识,依从性较低, 患儿哮喘病情多易反复发作 [5-6]。常规护理措施中, 患儿出院后的健康行为失去监督,易导致出院后哮喘控制不佳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 C-ACT 评分和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不仅整合了医院和社区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发挥了患儿家长的监督及辅助作用,保证了护理措施的延续性与有效性,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8]。其中,院内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患儿家长宣教可增加其对哮喘的了解, 主动在生活中提醒患儿规避粉尘、花粉等危险因素,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用药或饮食方法等;呼吸锻炼可促进患儿呼吸功能的改善,利于促进患儿康复;患儿出院后,与社区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社区医务人员入户随访,更有利于日常了解患儿哮喘的控制情况,并可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也便于患儿就近就诊,利于患儿哮喘的控制。
综上所述,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儿,可提高 C-ACT 评分和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艳娜,罗章英,高志丹 . 个案护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2019, 25(13):109-111.
[2]丁浩萍 . 情景模拟健康教育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认知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影响 [J]. 医学临床研究,2018,35(9): 1763-1765.
[3]杨利娟, 朱记芬,祝巾玉,等 . 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J]. 护理研究,2020,34(3): 519-521.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 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5]Lo DK,Beardsmore CS,Roland D,et al. Lung function and asthma control in school-age children managed in UK primary care:a cohort study[J]. Thorax,2020,75(2):101-107.
[6]陈婉丽,魏文娟 . 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路径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3):1618-1619.
[7]钟文明,刘晓娟,韩煊 . 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效果评价 [J]. 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217-219.
[8]杨少河,曾焕雄,曾容辉,等 . 医院 - 社区 - 家庭一体化管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生命质量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828-1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