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患者因损害神经系统功能,故预后较差,有较高致残风险。已知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加快语言、肢体功能康复进程 [1]。本文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脑血管造影、头部 CT 等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中相关诊断标准 [2];首次发病,伴偏瘫、二便失禁等症状。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系统障碍者;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观察组:男 33 例,女 17 例;年龄 52~74 岁,平均(62.23±2.44)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2~20 h,平均(8.25±1.23)h。对照组:男 31 例,女 19 例;年龄 54~73 岁,平均(62.17±2.3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3~20 h,平均(8.29±1.2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给予营养神经、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稳定情绪、饮食指导等,并根据患者意愿开始康复锻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于病情稳定 48 h 后开展。(1)心理护理:向患者发放早期锻炼宣传手册,并介绍早期康复锻炼的益处; 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诉求,告知其肢体恢复需一定时间,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环境护理:限制探视人数,病房只留 1 名陪护,走廊粘贴“保持安静”标识,营造安静的环境, 增加患者舒适度。(3)康复训练:依据个体实际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首先进行被动运动,对肌力 <2 级者,需每日按摩 1 次偏瘫侧肢体,并辅助患者做上肢肩、肘、腕、手指的抬举、伸展、屈曲动作,下肢做髋关节内旋、外展动作,膝关节做伸展、屈曲动作,踝关节做背曲动作,足趾关节做屈伸动作等,10~20 min/ 次,1 次 /d,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患者肌力在 2~3 级及以上,可引导并协助其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先在床上做手脚抬起、伸展动作,过渡到床边扶物站立,再到向身体两侧转动、适度弯腰、下蹲,扶拐杖行走,并结合康复程度进行上下楼梯和跨门槛练习,训练频次、时间需依据肢体恢复情况制定,以自觉无疲劳感为宜; 训练过程中需提高防护力度,以防跌倒事件发生。(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先练习简单容易的动作,如使用餐具、击球等,20 min/ 次,1~2 次 /d, 以增强四肢协调能力,之后自行大小便、洗澡、穿衣等日常基本生活活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护理前、护理 3 周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分值范围0~42 分,分值越低,提示损伤程度越轻。(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前、护理 3 周后应用 Barthel 指数(BI)评分评定,百分制, 分值越高,提示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 BI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 B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脑部血供出现障碍,引发供血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3-4]。脑梗死具有障碍与疾病共存的特征,康复需与治疗并进,尽早实施。常规护理康复锻炼开展时间较晚,对患者肢体、语言功能恢复有限 [5-6]。而早期康复护理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病情稳定 48 h 后开展康复锻炼,可促进脑功能的重组与代偿。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疾病突发,患者因活动障碍、应激性刺激较为严重, 情绪易出现较大波动,早期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告知肢体康复需要一定过程及时间,安抚患者,稳定其情绪 [7-8];加强康复训练,通过全身关节、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训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机能,进而减轻骨骼、肌肉所呈现出的废用性萎缩状态 [9-10],使挛缩的韧带、关节囊松懈,关节活动范围加大,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进行由容易到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 评分,提高 BI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郭东云 .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J]. 系统医学,2019,4(5):146-14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张海娟 . 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的效果观察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6): 18912-18913.
[4]陈擘璨 . 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1):369- 374.
[5]李梅,李永红 . 早期规范化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探讨 [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2):81-83.
[6]岳华 .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术后的影响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64- 65.
[7]夏军 . 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临床研究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5):214-215.
[8]唐远远 .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5):159.
[9]刘学灵,范春莉,曾文卫,等 . 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 [J]. 现代医药卫生,2018, 34(18):2903-2906.
[10]谢倩,颜秀娟,孙艳,等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4):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