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24 09:15: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BPI)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该院就诊的 98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后 24 h 内开始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 治疗。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用药 7 d 后的 BPI,按 BPI 分三组:A 组(<50%)18 例,B 组(50%~75%)34 例,C 组(>75%)46 例, 记录三组治疗 1 年内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并使用 ROC 曲线评估 BPI 对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A 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最高,三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I  预测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6,截断值为 73.50%,灵敏度为 0.88,特异度为 0.49。结论:BPI 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再发缺血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BPI<73.50% 的患者再发缺血的风险较高,但 BPI 对阿司匹林导致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低。

【关键词】 脑梗死;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再发缺血;出血事件;血栓弹力图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约17.7% 的患者在 1 年内再次发生缺血事件 [1]。急性脑梗死发病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预防再发缺血事件,但也会诱发出血事件,其疗效和安全性存在个体差异 [2]。血小板抑制率(BPI)为评估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效果的指标,可以用血栓弹力图检测,研究表明,BPI 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 [3]。本文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 BPI 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及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12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9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脑梗死发病 72 h 内入院治疗;发病后当日起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至少 1 年。排除标准:心源性卒中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者;服药依从性差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其中男 52 例,女 46 例;年龄 27~87 岁,平均(57.82±13.6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3~72  h,平均(42.06±4.35)h;基础疾病:高血压 49 例,冠
心病 29 例,糖尿病 20 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患者发病后 24 h 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公司,注册证号 J20171021, 100 m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100 mg/d,持续用药至少 1 年。

1.2.2   血栓弹力图检测 BPI 服用阿司匹林第 7 天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3 mL,用枸橼酸钠抗凝后分为 3 份,分别加入高岭土溶液、注射用血凝酶、花生四烯酸(AA)。采用血栓弹力图仪(美国 Haemonetics 公 司 , 国 械 注 进 20172406310, TEG5000)检测血凝块强度,根据血液凝固曲线的最大振幅(MA), 计算 BPI。AA 途径诱导的BPI=1-[(MAP-MAF)/(MAT-MAF)]×100%。式中,MAP 为 AA 诱导的血液凝固曲线的 MA,MAT 为血凝酶诱导的血液凝固曲线的MA(最大血凝块强度), MAF 为高岭土诱导的血液凝固曲线的 MA(最小血凝块强度)。

1.2.3  血小板抑制效果判定标准及分组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7 d 后,BPI>75% 为效果良好,50%~75% 为有效,25%~49% 为反应低下,<25% 为无效。根据 BPI 将患者分为三组,A 组 18 例,BPI<50%;B 组 34 例,BPI 50%~75%;C 组 46 例,BPI>75%。

1.3  观察指标 随访 1 年,记录患者缺血事件、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缺血事件包括脑梗死、心肌梗死、外周动脉栓塞等,出血事件包括颅脑、胃肠道及皮肤黏膜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采用ROC 曲线分析 BPI 对患者发生缺血、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 1 年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 1 年,98 例脑梗死患者发生缺血事件10 例(脑梗死 6 例,心肌梗死 4 例),发生率为10.20%;出血事件 5 例(消化道出血 2 例,口腔黏膜出血 3 例),发生率为 5.10%;A 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最高,三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BPI 对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BPI 预测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 ROC 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 0.76,P=0.04,标准误 0.09, 95%CI 为0.52~0.86,截断值为73.50%,灵敏度0.88, 特异度 0.49。见图 1。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找到合适的疗效评估指标有助于指导药物选取及用药剂量 [4]。血栓弹力图评估 BPI 能够量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上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重要手段 [5]。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 BPI 最低,缺血事件发生率最高,三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I 预测脑梗死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 AUC 为 0.76,截断值为 73.50%,说明 BPI<73.50% 的患者再发缺血的风险较高,对此类患者可增加阿司匹林剂量或更换为氯吡格雷治疗,以减少再缺血事件的发生。此外,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出血风险并未随着 BPI 的增大而明显升高,说明 BPI 对阿司匹林导致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低。

综上所述,BPI 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再发缺血有一定预测价值,BPI<73.50% 的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较高,BPI 对阿司匹林导致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58-273.
[2]蒲应香,邢成文,李玉鹏,等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 11(2):161-162.
[3]郝芳芳,穆斌,孟祥安,等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抗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医药导报,2020, 17(26):66-70.
[4]王斯佳,王国兴. 抗栓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的现状及抗栓策略[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41(8):790-793.
[5]王热华,林锋,陈诗泉,等 . 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临床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17):4111-4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