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4:04: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神经功能评分、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关键词】 替罗非班;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血管再闭塞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1]。临床治疗以开通血管、溶栓等为主 [2],阿替普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 但血管再闭塞发生率较高 [3]。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选择性糖蛋白受体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患者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本文观察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5 版》中诊断标准 [4],经 CT 检查确诊;可明确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近 3 个月内无抗血小板治疗史; 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 <4.5 h。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脑肿瘤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48~69 岁, 平均(59.75±6.13)岁;基础疾病:糖尿病 11 例,高血压 29 例。对照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51~71 岁,平均(60.50±6.21)岁;基础疾病:糖尿病 13 例,高血压 27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 板、营养神经、降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 注册证号 S20160055,50 mg/ 支)溶栓治疗,总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 90 mg,其中 10% 于 1 min 内静脉推注,余下 90% 于 60 min 内静脉滴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 [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1165,100 mL: 盐酸替罗非班( 按C22H36N2O5S 计)5 mg 与氯化钠 0.9 g] 静脉滴注治疗,剂量 0.1 mg/(kg·min),持续 24 h。

1.3  观察指标 治疗 7 d 后,(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包括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采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3)随访半年,比较两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 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溶栓治疗,可及时恢复脑部血运,避免神经不可逆损伤而留下后遗症 [5]。阿替普酶对血管内纤维蛋白具有水解作用, 但该药半衰期较短,治疗后再栓塞的风险会持续存在 [6]。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对血管内纤维蛋白原与 GPIIb/IIIa 受体的结合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 [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及 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替罗非班通过抑制 GPIIb/IIIa受体结合缓解了患者病灶血管的血小板凝集,加速了血流运转,使血运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减轻神经损伤 [8]。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综上所示,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国权,王四安,梁昌华,等 . 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J]. 右江医学,2013,41(4):555-556.
[2]梁育敏.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75):14833-14834.
[3]孟佳雪,贺帅,谢惠芳,等 .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34(14):42-4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8):629-643.
[5]苏观利,黎法文 .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8,36(4):372- 374.
[6]肖静,江思德,唐明山,等 .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初步研究[J]. 河北医学,2015,21(1): 30-32.
[7]李坷,张继中,张钦昌 . 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 117-118.
[8]童随阳,夏豪,王欣,等 .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J].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6):23-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