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5 15:5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3月至 2020 年 3 月该院收治的 76 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8 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瘤全切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全切率为 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 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效果优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关键词】 神经内镜;显微镜;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

0  引言

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10%[1],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但可引起激素分泌紊乱、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是垂体腺瘤的常用术式,其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或神经内镜开展,但目前临床对两种内镜的优劣尚存在争议 [2]。本文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腺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 76 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3] 中相关诊断标准;为良性肿瘤,且符合经鼻蝶入路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 凝血功能异常者;既往接受过放、化疗者;鼻腔畸形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8 例。观察组男 21 例,女 17 例;年龄 32~54 岁,平均(38.47±1.69) 岁;肿瘤直径 0.25~6.32 cm,平均(2.91±0.74)cm; 病理类型:生长激素腺瘤 9 例,泌乳素腺瘤 5 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4 例,促甲状激素腺瘤 3 例,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17 例。对照组男 22 例,女 16 例; 年龄 33~56 岁,平均(39.65±1.70)岁;肿瘤直径为 0.28~6.27 cm,平均(2.84±0.66)cm;病理类型:生长激素腺瘤 10 例,泌乳素腺瘤 6 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3 例,促甲状激素腺瘤 3 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轻微后仰头部, 偏向术侧,全身麻醉后消毒面部和鼻腔,用浸有0.01% 肾上腺素的棉条浸润鼻腔使鼻黏膜收缩,经鼻置入神经内镜(德国 KARL-STORZ 公司,国械注进 20162060848,型号 28164LA),于蝶窦开口内上缘弧形切开鼻中隔黏膜,去除蝶窦前壁骨质、内部黏膜及腔内分隔,打开鞍底下部骨质,形成直径 1.0~1.5 cm 的骨窗,暴露鞍底硬膜,穿刺排除鞍内动脉瘤后,在鞍底硬膜上作十字形切口显露肿瘤, 之后在内镜直视下采用吸引器、环形刮匙将肿瘤分块切除,取适量样本送病理检查。镜下检查确保肿瘤无残留后,采用生物膜和明胶海绵封闭鞍底,检查无脑脊液漏后,复位蝶窦前壁黏膜瓣和鼻甲,撤出神经内镜,使用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左右鼻腔, 结束手术。

对照组采取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麻醉、体位同观察组。安放手术显微镜 [ 徕卡显微系统(瑞士)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202060251,型号 PROVIDO 8],于蝶窦前壁插入鼻窥器,分离鼻中隔黏膜和骨膜,折断骨性鼻中隔的根部,在显微镜直视下找到蝶窦开口后咬除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之后的各项操作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根据术前、术后 3 个月的磁共振成像对比估算切除程度。(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肿瘤全切率比较 观察组肿瘤全切率为97.37%(37/38),对照组肿瘤全切率为   78.95%(30/38),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垂体腺瘤多为良性肿瘤,但肿块过大会影响垂体激素的分泌,还会压迫视神经,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需尽快手术治疗 [4]。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属于小切口微创手术,需要借助神经内镜或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二者各有优缺点,导致围术期相关指标水平不尽一致 [5]。

显微镜下颅内手术可以依据需要调节放大倍数及焦距,能提供清晰的三维术野结构,而且可双手操作,能节省手术时间,但显微镜仅能提供管状视野,深部照明较差,因而视野盲区较大,无法清晰地显示蝶鞍区解剖情况,容易造成垂体瘤残留 [6]。而神经内镜能提供广角视野及深部照明支持,能减少视野盲区,术中便于观察蝶鞍区全貌,利于肿瘤切除 [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神经内镜在图像立体感、清晰度方面逊于显微镜, 而且需一手持镜,一手持器械,单手操作切除肿瘤难度较大,因此会延长手术时间,但神经内镜深部照明好,视野更大,因此能提高肿瘤全切率,疗效更好 [8]。

安全性方面,神经内镜对垂体深处结构显示清楚,可准确辨别视神经管、颈内动脉、海绵窦等重要解剖结构,因此能减少垂体功能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其手术时间较长,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能提高肿瘤确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效果优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参考文献

[1]李勐,林大为,于德安,等 . 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视觉、嗅觉功能和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27(11):818-821.
[2]张爱全,李瑞峰,王利锋 . 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J]. 河南医学研究,2018, 27(9):1672-1673.
[3]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 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5):324-329.
[4]沈合春,卢科,朱晟,等 . 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 [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35(8):1625-1627.
[5]石海平,黄伟,罗可,等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术对垂体腺瘤患者血清 E,NE,R 及 AT Ⅱ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2):289-292.
[6]赵庆 . 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63-65.
[7]王宁,刘重霄 . 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5): 22-25.
[8]邓光策,何海勇,李文胜,等 . 经鼻蝶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24(8):372-3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