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03 09:57: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2 月至2020 年6 月60 名献血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饿、血液体外循环量>3000 mL 和体质量≤ 55 kg 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76、5.321、3.875、1.895、1.954、1.921,P<0.05)。结论: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饿、血液体外循环量 >3000 mL 和体质量≤ 55 kg 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0  引言

献血者的安全管理是血液安全监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偿献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 [1]。随着单采设备技术的完善,单采献血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但单采献血的不良反应依然需要重视 [2-3]。本文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2 月至 2020 年6 月于本血站采用 Trima 单采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 60 名献血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无呼吸系统疾病;年龄 18~55 岁,女性体质量≥ 50 kg,男性体质量≥ 60 kg;若既往有单采血小板献血史,则与上次单采血小板间隔时间≥ 14 d;近 1 周未服用过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排除标准:既往有单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史;采集失败需重新采集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单采血小板方法。采用全自动 Trima 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的一次性管路,选择 ACD-A 抗凝剂,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 1 ∶ 10, 其中女性献血者的血液采集速度和回输速度为70~110 mL/min,男性献血者的血液采集速度和回输速度为 90~120 mL/min。(2)调查方法。收集整理 60 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献血史、是否睡眠不足(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测,得分≥7 分表明存在睡眠不足现象 [4])、是否精神紧张(应用 14 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得分≥ 14 分为有精神紧张状态 [5])、是否空腹或饥饿、体质量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60 名献血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者30 名,无不良反应者 30 名;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饿、体质量≤ 55 kg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无睡眠不足、无精神紧张、无空腹或饥饿、体质量 >55 kg 者; 不同血液体外循环量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献血史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饿、血液体外循环量 >3000 mL 和体质量≤ 55 kg 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76、5.321、3.875、1.895、1.954、1.921,P<0.05)。见表 2。

\

3  讨论

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保障临床用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当时采血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妨碍了日后的重复献血,影响了定期无偿献血者队伍的建立,尤其是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中影响更大。

单采血小板是指采用单采机采集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采集的血小板至少有 1 个治疗量(2.5× 1011),每份单采血小板约等于 8~10 袋常规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总量,近年来临床对单采血小板的需求增大。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较高,捐献时一般不会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但依然会有少部分献血者偶尔可能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或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等 [6-7],另外因单采血小板需输注抗凝剂,少数献血者可能发生枸橼酸盐反应。已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可明显降低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 尤其是对于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极易产生心理障碍 [8-9]。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饿、血液体外循环量 >3000 mL 和体质量≤ 55 kg 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1)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心理承受力往往更弱,在采集期间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且多数女性的体质量较轻,离体循环血量占机体血液总量的比值较大,更容易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2)睡眠不足、空腹或饥饿会导致机体的耐受力降低,使献血者更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在此种状态下采集血小板,可能导致献血者心率减缓、血压下降、头晕等不良反应 [10]。(3)精神心理因素是诱发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因素,献血者的恐惧感、紧张感、精神高度紧张等易导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11-12]。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的认知不足,对采集过程不了解,复杂的管路、进针产生的恐惧等可能使得献血者在献血前精神高度紧张,增加不良反应发生。(4)在单采血小板中,采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需处理的全血量约为 2500~3500 mL,每个循环离体的血量为 450~500 ml,随着血液体外循环量的增加、采集时间的延长,进入献血者体内的抗凝剂的剂量也会明显增多,体内的枸橼酸盐来不及充分稀释转化,导致枸橼酸盐中毒率明显增加,引起不良反应 [13]。

综上所述,女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空腹或饥 饿、血液体外循环量 >3000 mL 和体质量≤ 55 kg 均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邹丹丽 . 血站献血服务中通过整体护理对报废率和不良反应的价值研究 [J]. 中外医疗,2020,39(31):126-128.
[2]张帆. 强化心理护理应用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及对不良反应的改善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315-3316.
[3]李鹏,袁玉荣,张敏 . 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J]. 中国输血杂志,2020,33(8): 817-820.
[4]潘集阳,温盛霖,王厚亮,等 .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5):373-375.
[5]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33.
[6]常莉 . 综合护理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绪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9): 165-167.
[7]姜爱华,李辉 .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和采血时间的关系 [J]. 医学信息,2020,33(11):139-140.
[8]吴洁玲 .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1):153-154.
[9]孙晓蕾 . 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6):339-340.
[10]欧阳转弟,何敏静,罗师媛 . 预见性护理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心血管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9,8(4):160-161.
[11]杜丽莉,魏延民 . 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3): 495-496.
[12]卢军鸽,韦宝娟,孙克霜 . 不同采血环境和场所对无偿献血人员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6(22):32-33.
[13]汪海燕 . 夏季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 [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186-1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7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