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仲景论治痹症要点浅谈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0 16:37: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痹症在内经中即以“风寒湿”作为痹症的基本病因。汉代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深入的论述了痹症病因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治法方药。从后世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述可知,痹症成因复杂多变,故探讨病痹病因证治特点,可以为临床治疗痹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痹症;病因

本文引用格式:王彪,高永翔.仲景论治痹症要点浅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79,281.

0引言

痹症是以关节疼痛肿胀、感觉异常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其发生多与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侵袭人体有关。《素问·痹论》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观点,强调了痹症产生的外感邪气因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其论述散见于《伤寒论》六经各篇和《金匮要略》历节、血痹、湿病篇中。本文以《伤寒》《金匮》为基础,探讨痹症病因特点及其治疗,可以初窥仲景诊治痹症门径。

1邪气盛实

1.1风寒湿邪


风寒湿邪是痹症常见的外因。《伤寒论》中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指出风寒湿邪为痹症的病因,并以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祛风散寒除湿。在风寒湿三邪中,仲景以湿邪为痹症发生发展及治疗的中心,故《金匮》专列湿病一篇,论述湿痹。如“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文中以湿名痹,突出湿邪的关键作用。究其原因,当是湿邪重着黏滞,缠绵难除,极易留滞于关节经络,使疾病迁延难愈。对于这类痹症的治疗,仲景提出“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的汗法以及“但当利其小便”的利湿法,并列举了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经典方剂。蒋红[2]提出“痹病必夹湿”的观点,根据湿邪兼夹邪气的不同选用不同药物,如风寒夹湿用羌活、藿香,热毒夹湿忍冬藤、黄柏等,可作为这类痹症治疗选方用药的参考。

1.2痰饮

痰饮为人体津液气化、输布功能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3]。痰饮流窜于肢体关节,阻滞经络,进而导致肢体关节肿胀疼痛而成痹症。《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提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指出痰饮所致的痹症以沉重疼痛为特点,可与其他类型的痹症鉴别。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这类痹症的治疗以蠲饮为先,《金匮要略》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代表方剂有大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另外,《金匮》还说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提出气滞不行,津液停聚形成痰饮这一观点。这类痹症治疗又当以行气血、化痰饮为治法,如王孝杰[4]等用舒肝散合涤痰汤或逍遥散行气祛痰治疗痹症,使津液恢复正常的运行,痰饮不生,痹症可除。

1.3瘀血

痹症的病机特点是“营卫之行涩”(《素问·痹论》),痹症迁延不愈,血行滞涩,久而成瘀,故瘀血在痹症中多被认为是疾病中晚期的病理产物[5]。然而在《金匮·妇人杂病篇》提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血寒积结……膝胫疼烦”,指出瘀血虽是病理产物,但也是形成痹症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并非痹症后期的病理产物。瘀血可阻滞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是瘀血致痹的主要病理。临床上常可见到因跌打损伤后遗留的关节、肌肉疼痛病症,多是瘀血所致的痹症[6]。营血瘀积为痹,其治疗应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运用活血祛瘀的治法,如抵当汤丸、桃核承气汤攻下瘀血,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当归四逆散温经活血通脉等。郭丰存[7]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64例痹症患者,有效率达到90.6%。对于常规方法久治不效的痹症患者,可考虑祛瘀除痹的方法。

2正气亏虚

2.1营卫不足


《灵枢·痈疽》篇说到“血脉营卫,周流不休”,概括了营卫之气的重要生理特点,即贵在流通。营卫之气充足,为其正常运行的前提。营卫不足,卒受外邪,或运行无力而气血郁滞,皆可致痹症。如《伤寒论》太阳病篇说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以脉沉迟指出营卫不足为疼痛之因。这一类的痹症治疗一是要补益气血,二是要宣畅营卫,三是不忘祛邪。如该条文即以桂枝新加汤治疗,该方用人参、芍药、大枣补气和营,桂枝、生姜、甘草祛邪实卫,且桂枝芍药配伍能调和营卫,如此则气血得补,营卫得复。许秀平[8]以桂枝新加汤加味治疗36例肩关节炎,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亦说明辨证运用该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

 
2.2阳虚寒凝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明确了阳气在保持筋骨柔和中的重要作用。阳气充足,则内寒不生,筋骨自能柔和舒展;若阳气虚衰,必致阴寒内生,关节失于温煦而致四肢冷痛、僵硬。如《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指出阳气虚衰可形成以关节冷痛为主要表现的痹症,同时提出了温阳除痹法的代表方附子汤。方中附子伍人参可壮元阳,配白术、茯苓能除寒湿,佐芍药则能通血脉之痹,诸药合用,能起到助阳通经之效,则筋骨自能恢复柔和。对于虚寒型痹症,活用该方可取到非常满意的疗效[9]。

2.3精血亏虚

关节为筋骨聚集之处,筋骨分别为肝肾所主。《金匮》中风历节病篇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指出肝肾亏虚,是造成痹症的一个重要内因。肾藏精,肝藏血,所指的是生命最基础的本源物质,人的气血阴阳,都以此为基础化生。该篇同时提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肾精亏虚可致营血化生不足,脉道不充而见弱脉,同时因气血虚少不能御邪,风寒湿邪内侵,“风血相搏”而成痹症。治疗这类痹症当重在补益肾精,使人体气血阴阳生化有根,经脉充实,邪气自能祛除。其代表方为肾气丸,赵志刚[10]即以该方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久痹,疗效确切。该方名为温补肾阳之方,实为进水添火之法。以肾精亏虚,阳气生成不足,而见阳虚的证候,单用桂附回阳难以取效,用熟地、山药、茱萸补益精血,以少量桂附取少火生气之意,使水火既济,阴阳互化[11],则气血得充,邪气可退。

\

 
3小结

痹症病因不外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二者常相互影响。清·柯韵柏《伤寒来苏集》[12]云:“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这一观点在痹症中也适用。本文从虚实两方面论述了痹症的病因,并探讨了其内在病理特点。痹症的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复合病因,具体到每一个患者应当仔细辨证,究悉各因素的主次,治疗时方能有的放矢。

参考方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J].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9-430.
[2]蒋红.论痹病必夹湿[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3):507.
[3]林姗姗,郝征.《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J].河南:河南中医,2018,38(10):1459-1462.
[4]王孝杰,董亚平.从痰治痹六法浅谈[J].辽宁: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79.
[5]张凯,范为民,胡怡芳.从瘀论治痹症[J].北京:光明中医,2015,30(2):252-253.
[6]杨亚平.浅谈外伤性痹症从瘀论治[J].陕西:陕西中医,1990,11(7):313-314.
[7]身痛逐瘀汤治疗痹症64例[J].河南:河南中医,2009,29(8):811.
[8]许秀平.加味桂枝新加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小结[J].江西:江西中医药,1990,21(5):24.
[9]陈保平.附子汤加减治疗顽痹160例[J].河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856-3857.
[10]赵志刚.缠绵难治病当投肾气丸[J].浙江中医杂志,2005(02):35-36.
[11]高锋,刘建,官菊梅.宋兴应用金匮肾气丸治咳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2):281-282.
[12]柯琴.伤寒来苏集[M].王晨,张黎临,赵小梅,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