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参与本次实验,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以及护理前后血压指标。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效果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血压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时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血压指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压指标
本文引用格式:穆艾太尔·赛迪,肉孜尼亚孜汗·吐送尼亚孜.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351,353.
0引言
临床治疗冠心病中较为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病主要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稳定型心绞痛间的临床综合征其一。引起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患者出现严重高血压,从而引起自身动脉硬化形成动脉痉挛或管腔狭窄。同时此病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分别为先天畸形、炎症或梗死等引发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以上诱发原因中最重要的便是动脉痉挛或冠心病。临床为了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低此类症状对患者带来的伤害,本研究通过观察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参与本次实验,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3.5)岁,其中29例静息型心绞痛,31例劳动型心绞痛,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60~75岁,平均(67.8±3.2)岁,其中33例静息型心绞痛,37例劳动型心绞痛,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以及心电图检查后确诊病情;②患者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③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或器官缺损。
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②患者患有恶性肿瘤;③患者有肝肾功能衰竭症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以及各项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和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叮嘱患者坚持卧床休息。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分别为:①健康宣教:由于大多患者对于自身的病情状况以及治疗方式比较陌生,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病情与治疗方案相关的知识。时刻叮嘱患者需要谨记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以及硝酸之类药剂等;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出现的恐惧、焦虑、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安抚患者。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病房环境来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依从性;③持续观察患者病情状况:观察并监测患者出现心绞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次数等,并做好相应记录。若患者出现任何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④饮食指导:通过观察患者病情状况以及患者体重等,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饮食护理方案。日常饮食中,叮嘱患者以高营养、易消化,多食蔬菜、低脂、水果、低胆固醇、低盐、清淡和多维生素的食物为主。禁食多糖、多脂、辛辣刺激类食物,戒烟酒。一定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则,不可食之过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体重,控住患者每天的饮食量;⑤锻炼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状况以及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引导患者进行手指关节、上下肢以及腹腰部位的锻炼,不可运动过量,尽量选择简单轻松的锻炼方式。叮嘱患者每日坚持锻炼,可由患者家属陪同,切不可做大幅度动作。
1.3疗效判定
根据自制疗效评定表对护理效果进行判定,护理后患者血压指标恢复正常,无心绞痛症状为显效;护理后患者血压指标有所改善,伴有轻微心绞痛症状为有效;护理后者病情恶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
1.5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利用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效果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指标变化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血压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方面多肉多油,使得国内出现心绞痛患者病发率逐年攀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病情极为严重的要属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病诱发因素偏多,分别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过于肥胖等。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部不适或胸痛,且疼痛的时间可达30 min。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很容易出现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心衰,并且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患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症状,则立即到院进行检查诊断,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则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然而有效的治疗后,许多患者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或是其他因素而排斥整个治疗过程,影响最终治疗效果。所以,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进行综合治疗。
预见性护理干预主要是基于患者预见性、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从而明确整个护理目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实行预见性护理干预,从健康宣教、心理干预、饮食干预以及锻炼干预等方面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研究上述结果显示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护理效果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血压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有效的方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血压指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不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蕊,方锐.预见性护理在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271-272.
[2]李凝.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6):73-74.
[3]蒋岳.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4):198-199.
[4]梁慧芳.预见性护理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4):525-526.
[5]沈莲花.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名医,2018,18(12):175.
[6]徐昕.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的临床价值[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7):93-94.
[7]艾丹,熊玲,黄丽云.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4):23-25.
[8]刘颖.提高优质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2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