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为自发性SAH全脑血管检查结果呈阴性的患者寻找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自发性SAH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患者7例,结合其临床资料、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术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住院的7例SAH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合头颅CT与头颅MRI进行复查,有颅内动脉瘤患者3例,头痛患者7例,高血压患者6例,脑膜刺激征出现患者5例,出血症状患者7例,诊治方案为保守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结论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当多加重视,结合多种检查方式、临床表现等用以诊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保障预后。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肖增兵,刘冬明,王龙,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104-105.
0引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好发年龄为30~60岁,且女性多于男性,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饮酒等情况下易被诱发。起病突然,呈难以忍受的剧烈胀痛,发病后数小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上颈端强直性表现,并发症常见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次出血等[1]。经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头颅CT以及头颅MRI检查并在临床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检验呈阳性时,可作为诊断依据[2]。本文通过对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部CT及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我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住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共27例,住院后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第一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显示未见异常者7例,占期间自发性SAH的25.9%,在此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07±5.14)岁。
1.2方法
就我院就诊的自发性SAH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或CTA与头颅MRI进行复查。
2结果
此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部CT未见脑室及脑实质出血,均为外侧裂、环池、脑沟部位等出血,在入院当时或3 d内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脑血管异常,发病2~3周内待病情稳定后行头部CTA、头部MRI检查或者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4例患者脑内血管未发现异常,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其余患者保守治疗。
7例自发性SAH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有脑膜刺激征出现患者5例,出血症状患者7例,还伴随有恶心呕吐与头晕目眩等症状。
诊治方案采用防止出现再出血等并发症状,有效控制死亡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药物镇痛镇静、抗纤溶、预防血管痉挛、通便、预防并发症等,保证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及生命体征一切平稳正常,镇痛、止血、降低颅内压,并对症应用预防癫痫类药物,保持患者的心率血压血糖等稳定,早期可采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血管痉挛,并进行严密监护,可采用抗纤溶药物防止再出血。
所有患者经由检查诊断对症治疗以及全部症状都发生好转之后出院,经由后期随访检查之后,所有患者复查状况均无异常。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为SAH,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科急症,又被称作原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脑血管或是脊髓表面的血管发生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中出现症状,从而引起急性脑血管疾病[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无外伤因素下发病、起病急,常见的发病因素以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最为常见,其次为脑动脉硬化、血液病、烟雾病等,并且具有遗传性以及家族聚集性的特点[4]。临床表现可见突发的剧烈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的上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并伴有恶心呕吐与意识障碍表现。
脑血管造影术(DSA)是临床一种特殊的X线检查方法,具体是通过连续X线摄片对人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检查,以及对不同时期脑内动脉、回流静脉等进行显影的技术[5]。脑血管造影术是用于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具有简便快捷以及影像清晰等优点,能够从影像上直观地反应出脑血管病变的具体位置,病变的形态、大小及数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有报道[6]15%自发性SAH患者在第一次行脑血管造影结果为阴性,此次回顾性研究自发性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占同期自发性SAH的25.9%,综合分析出现阴性可能的原因为:①颅内动脉瘤太小,出血后动脉瘤消失且破口被血凝块封堵,颅内动脉部位隐匿不易观察;②出血刺激脑血管引起脑血管的痉挛,从而导致瘤体内的造影剂不能显影;③脑血管硬化;④脑血管造影技术限制、不够成熟等。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之前要求患者禁食8 h,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等进行检验,检查之前对患者进行苯巴比妥注射,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7]。从本次研究中我们也体会到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可提高脑血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准确性。
脑血管造影由于能够对颈内外动脉、颅内血管以及脑半球血管图像进行显示,不仅可以检测血流量,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病变的范围以及程度也能够清晰显现,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病因例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8]。但应用脑血管造影时,应当选择在机体出血3 d之内或者是3周之后在进行,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即脑血管痉挛与再出血出现的高峰时期,以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
结合本次实验结果,首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复查发现有动脉瘤出现,说明当对首次造影结果检查时要更加认真细致加以分析,对一些有颅内动脉瘤可能发生部位的患者,可以采用复查的方式增强检查诊断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误诊或者漏诊[9]。
综上所述,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临床症状较轻经由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对一些病因不明具有怀疑性质的患者应当多加重视,结合多种检查方式用以检查诊断,结合本次研究结果,重新复查对发现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涛平.64排螺旋CT头颈部联合扫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7):73-74.
[2]包赈,崔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110-113.
[3]洪孙权,官秀英,周帅,等.脂蛋白(a)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关系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1):84-87.
[4]李长青,柴尔青,姜蕾.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10):150-155,160.
[5]杨莹,李肖肖,官彦雷.头部亚低温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47(1):88-90.
[6]Andaluz N,Zuccarello M.Yield of further diagnostic work-up of cryptogen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based on bleeding patterns on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J].Neurosurgery,2008,62(5):1040-1047.
[7]李朝晖,魏君.脑微透析监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45(1):87-90.
[8]Yu Aiyong,Zhao Yingchun,Zhao Yuwu,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oute and dose nimodipine o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8,38(14):32-35.
[9]Gu Jianjun,Wang Ziliang,Li Tianxiao.Research progress of ischemic brain injury secondary to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s Research,2018,17(3):99,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