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术患者治疗中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以及后路脊柱缩短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中选取50例,研究时间从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分析两组患者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并探究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统计得知,在50例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中,其中15例患者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而12例患者手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未完全恢复,11例患者为初次手术且正常矢状面形态未重建,10例患者内固定失败与假关节形成,2例患者固定阶段存在过度撑开现象。在50例患者当中,其中2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优秀,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良好,5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尚可,其中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较差,统计得知,5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结论研究得知,在胸腰椎骨折术患者治疗中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危险因素主要为手术过程中的不良情况,而采用后路脊柱缩短术的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术;迟发性后凸畸形;危险因素;后路脊柱缩短术
本文引用格式:张华俊,王遥伟,吴树华.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和后路脊柱缩短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02+104.
0引言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而言,经椎弓根固定手术应用较广,在临床上对这类手术的认知也比较明确,大部分患者都能在发病早期得以治疗,但是手术后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比较高,为临床治疗造成了突出的治疗问题,本次研究特对本院50例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探究后路脊柱缩短术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本院腰椎骨折患者,样本基数为50例,研究时间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胸腰椎骨折术迟发性后凸畸形50例患者中,纳入男20例,纳入女30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63.1±2.3)岁,其中单纯椎板切除患者11例,椎板切除减压手术11例,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13例,无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15例,研究前经患者及家属许可,并经伦路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从三组患者一般数据差异值得知,对研究科学性没有影响。
1.2方法。给予患者后路脊柱缩短术治疗,将患者后路脊柱充分暴露,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椎,利用V形截骨法进行关节截骨,截骨位置为骨椎上下关节突。切除患者双侧椎板,并且明确入口,利用气动磨钻对椎体进行钻入,建立髓核钳隧道,将患者骨折椎体逐步切除,同时切除附着部位椎间盘,当患者上位椎体骨面出血后,缩短患者脊柱,让骨面之间互相接触,将患者截骨面闭合,并且切除患者脊髓前方的椎体后壁,利用骨刀进行截骨,截骨位置为双侧椎体侧壁,加压合拢患者截骨处,缩短患者截骨闭合脊柱,以此来纠正后凸畸形。在患者植入物固定之后,对其后外侧自体髂骨植骨,在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监测下完成手术。另外在闭合截骨面之前,将脊髓前方的椎体后壁进行切除,让椎间孔直径足够大。
1.3观察指标。①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的危险因素;②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危险因素。统计得知,在50例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中,其中15例患者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而12例患者手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未完全恢复,11例患者为初次手术且正常矢状面形态未重建,10例患者内固定失败与假关节形成,2例患者固定阶段存在过度撑开现象。
2.2临床总有效率。在50例患者当中,其中2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优秀,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良好,5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尚可,其中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较差,统计得知,5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见表1。
3讨论
对于胸腰段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而言[1],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在临床上一共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三种手术方式,如果患者采用单一的后路手术,其脊柱始终无法得到回复,并且脊柱后段会承受巨大的符合,影响融合效果[2],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凸畸形症状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种手术越来越不适合临床医学服务,而在其他手术方式当中,前路手术能够减压患者椎管前方,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下,患者的后柱容易融合完成,并且这种畸形患者病情会进一步迁延[3],因此对后凸矫正的效果不满意,另外这种疾病还是脊柱延长性植骨畸形,并且存在着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而在患者后方内固定手术后,其取出还需要增加一次手术,而从该病病理机制上分析,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最佳的手术类型,能够有效的增加融合率,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矫形效果,但是对于患者的创伤而言,会存在明显的增加,而患者手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其恢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矢状面满意度,融合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经椎弓根椎体骨折手术患者而言,该手术的优点是能够一次性完成内固定取出,并且在手术过程中[4],能够将伤椎上方的椎间盘进行切除,让患者截骨面呈现骨面与骨面的接触,提高患者植骨的融合性,对于这种手术的适应症而言,一方面是患者出现后凸僵硬,又是初次手术,且经过植骨融合,需要对患者脊髓进行有效减压,患者椎体前方已有骨桥连接与椎间隙塌陷[5]。
对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后凸畸形而言,不管其形成原因如何,从生物力学因素是患者骨折的稳定性没有良好的重建,将脊椎的前柱、中柱、后柱的成骨结构进行分解,将脊柱内的单元结构形成单元损伤,进而出现不稳定性骨折,并且还伴有矢状面形状异常,进而让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的后凸畸形,有时甚至会出现蛋壳样椎体,让椎体恢复到正常的高度。
在本次研究中,统计得知,在50例胸腰椎骨折术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中,其中15例患者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
植骨融合,而12例患者手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未完全恢复,11例患者为初次手术且正常矢状面形态未重建,10例患者内固定失败与假关节形成,2例患者固定阶段存在过度撑开现象。
在50例患者当中,其中2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优秀,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良好,5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尚可,其中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为较差,统计得知,5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
综上所述,统计得知,在胸腰椎骨折术患者治疗中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危险因素主要为手术过程中的不良情况,而采用后路脊柱缩短术的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俞杨,邱勇,朱锋,等.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和后路脊柱缩短术[C]//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骨科学术会议,2007.
[2]裴世深,王清和,刘璞,等.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的后凸畸形[J].河北医药,2012,34(24).
[3]滕晓,周小小,张招波,等.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治疗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后凸畸形[J].中医正骨,2013(4):54-55.
[4]唐永超,梁德,江晓兵,等.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5):269-273.
[5]刘振华,牛国旗,王祥,等.后路椎体间截骨术在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0,15(6):399-4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