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小建中汤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临床解读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09:37: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肠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而形成的溃疡,临床表现在上腹部疼痛,饥饿时加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HP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西医在治疗上主要以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其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但随着中药在消化道溃疡的应用,极大的提高溃疡的愈合率。而经典名方小建中汤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溃疡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十二指肠溃疡;中药的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姜瑞祥.小建中汤在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临床解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76,278.

0引言

小建中汤作为古之名方,并未因中医事业的发展而被淘汰,相反其在各种疾病的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大放异彩,成为临床医家掌中宝,尤其在消化系统的应用,更是比比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肥甘厚腻的诱惑,使十二指肠溃疡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小建中汤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疾病的痛苦,缩短了疾病的发作时间。

\

 
1十二指肠溃疡在中医解读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肠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而形成的溃疡,临床表现在上腹部疼痛,饥饿时加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伴出血,穿孔等特点,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1],其隶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虽其病位在十二指肠,古之医学尚没有专门记载十二指肠,但皆从脾胃之论之,《医林改错》中王清任就改正脏腑图中将其称为“津门”胃外津门左,亦属于六腑之一,与脾相连,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饮食入于胃后,经胃的收纳腐熟,脾之运化之功能,中焦化赤为血,运化成精微物质输送于全身,若脾胃功能之失常,加之外邪侵袭,胃失和降,脾失升清,饮食潴留于胃脘,侵蚀胃脘粘膜,久而胃络受损,李东垣云:苍天之气贵于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升也,故脾胃建则气血足,血足则载气遍布于全身,气血阴阳平衡则人健,小建中汤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发当腹中急痛,先于小建中汤,其要点阳气虚,不能温阳经脉,阴寒乘虚而入,而至腹中痛,以小建中汤温养脾阳,《金贵要略》则对小建中汤高度概括:“虚劳里急,悸,衄,腹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其心中悸动,是其中焦虚寒所致,不但指心跳不已,也指胃脘部悸动不适,曹颖甫《伤寒发微》中云:“腹中痛,服小建中汤不差,则此证不惟扶脾阳而建中,抑当输营血而解外,阳气痹阻则营血内阻”[2]。本方的主要辨证要点是脾胃虚寒,功效以建中焦为主,《素问》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以甘温之药缓补中焦脾胃,中焦土建,气血化源自足,则病可愈[3]。

2小建中汤方解

2.1君-饴糖


《黄帝内经》云,痛者,寒气多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宜,故寒也,其病因病机脾者,中州之官,在膈之下,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赖一身之阳气,阳气则运化充,运化充,则气血濡养脏腑内外四肢百骸,全身机能得以正常运转。若久病失调,脾阳不振,加之寒凉之物内侵,致脾阳甚虚,生化不足,失其濡养之职能,虚寒干内,血流缓慢,淤血阻滞,不通则痛,脾阳虚不能升举清气,痰饮水湿,诸经下行则肠鸣音亢进,下腹坠胀,故临床上表现在胃脘功效痛肠鸣亢进,甚则痛时即泄,舌脉则表现在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滑,故治疗上以温建中焦,祛寒止痛,阴出于阳则愈,方中饴糖为君,成无己曰: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建中,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其源于谷之黏者,得谷之精华,蒸熟加水磨汁,饮之如水谷入胃,其味甘厚,微温,可直补脾胃之虚乏,达“建中”[4],故临床上多用胶饴糖(烊化)取补虚建中,陈亦人曾说:用小建中汤必须使用胶饴,若不用则失掉了张仲景立方的精义[5]。

2.2臣-桂枝、白芍

臣以辛温之桂枝其用有四:(1)通阳血脉,祛寒邪,温助脾阳,徐灵胎曰:寒气之郁结不舒者,唯辛温可可以散之。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2)化营和卫,曹炳章言:伤寒金匮用桂枝,考其用意,皆属发散肝脾而行阴血;(3)引经上行,《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辛,故能上行发散于表,脾主升,桂枝味辛,以复脾阳升清之功能;(4)与饴糖配伍辛甘化阳,温中益气,使中气强健,《成方便读》所言:此方因土虚木克起见,故治法以补脾为先,现代药理研究[6]桂枝中包含桂皮醛,桂皮醛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臣更以芍药味酸,酸性收也,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曰: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名医别录》胃酸,微寒,有小毒,主通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有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周学文教授承用“内痈”之说,十二溃疡病程缓慢,初病在气,久病久入络,气血瘀滞,瘀久化热,热盛毒腐成痈[7]。故芍药《药性论》曰臣芍药,能治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佣气,治邪痛败血,消淤血,能蚀脓,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建脾经,《本草思辨录》腹痛为太阴血中气结,芍药以木疏土而破结,故为腹痛之专药,朱丹溪曰:芍药泄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然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其现代药理研究[8]发现芍药苷具有抗菌、解热、抗炎、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调节血糖的作用。

2.3佐-生姜大枣

佐药之生姜入胃经,与大枣相互配伍,共奏调和营卫,《黄帝内经》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营主内,为阴为血,营血充足,以养血脉,胃脉通则通自愈。《本草拾遗》中:“生姜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生姜味辛性温以温胃中之络脉,《珍珠囊》:生姜益脾胃,散风寒,寒气祛则痉挛除,若患者寒重者加大生姜的用量,亦去水气,《本草思辨录》生姜其用全在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温胃以建脾阳。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经》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主治心腹邪气,安中者,谓大枣安中,凡邪气上干于心,下干于腹,皆可治也。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者,谓大枣养脾则胃气自平,从脾胃而行于上下,则通九窍。

2.4使-炙甘草

使药炙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其用有三:(1)益气补虚,故《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2)缓解止痛,正如《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3)调和诸药,故有“国老”之称,现代研究[9]表明它的药用成分主要包括:甘草黄酮、甘草酸、甘草多糖、甘草次酸等等。其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等作用。

诸药合用,可使脾建寒消,肝脾调和,中气建立,则诸症皆除,正如《金贵要略心典》曰: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3小结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反复发生中,脾胃虚寒扮演者重要角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建则气血足,气能行血,血能载气,各施其职,脾胃虚寒,则脾阳不能濡养胃络之脉,气遇寒则愈,血遇寒则凝,气血不能循脉而行破络脉,《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也”,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说明了温中焦建中焦在溃疡中作用,且小建中汤全方以建中为主,以治疗寒痛,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代表,其提出“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脾胃是人之根本,大量的临床报道其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确切,李劲亮[10]收集了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比较组和研究组,各60例。比较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则加入中药小建中汤治疗,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率明显高于比较组,黄文光[11]选取120例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建中汤治疗。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皆说明了小建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的经典名方,符合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机,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黄文广,黄灿均.小建中汤治疗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9):93-95.
[2]曹颖甫.伤寒发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师韵.论小建中汤[J].河南中医,2016,36(11):1866-1877.
[4]张艺琼.谈升运用小建中汤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08):12-14.
[5]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45.
[6]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
[7]王玉涛,肖景东.周学文以痈论治溃疡及“毒热”病因病机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6):55-57.
[8]张利.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25-26.
[9]张利.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147-148.
[10]李劲亮.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2):132-134.
[11]黄文广,黄灿均.小建中汤治疗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9):93-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