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献血者血液常规的变化对血小板质量以及献血者健康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2 15:5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常规的变化对血小板质量以及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17年6月份108例献血者血液进行研究,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献血者血常规,显微镜下检测血小板中红细胞数目,酶联免疫法检测献血者血清铁含量。结果108例研究样本中,其中58例献血者血常规和血小板均符合要求,50例献血者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规定要求,RBC、MCV、MCHC、MCH等检测结果低于正常值。结论献血者血常规变化对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关键词:献血;血常规;血小板;健康

本文引用格式:黄可.献血者血液常规的变化对血小板质量以及献血者健康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53-154.

0引言

血小板(PLT)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缺乏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从而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也是目前治疗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人们对血小板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临床上对血小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其质量要求也越加的严格。血小板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采集方式、献血者自身的个体差异等[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血小板捐献者检测项目均在正常值,但MCV比正常值低,推测MCV值低而导致红细胞的混入可能对到血小板质量有影响。本文旨在研究献血者血液的常规变化是否对血小板的质量和献血者的健康存在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1材料与方法

1.1入组标准。①献血者均符合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的相关规定:年龄:18-55周岁,体重:男≥50 kg,女≥45 kg,血压:12-20/8-12 Kpa,脉压差:≥4 Kpa(千帕)或90-140/60-90 mmHg,脉压差≥30 mmHg,脉膊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②献血周期大于2周;③无血液疾病;④最近1周内未服用阿司匹林、维生素E等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及阻碍血小板代谢的药物;⑤如实填写献血者资料登记表;⑥告知献血者本次研究的存在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6月份来我院献血的108例献血者,通过血液样本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血常规和血小板均合格的为对照组(58例),血小板合格、血常规低于正常值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男38名,女20名,年龄23-49岁,平均37.2岁,平均体重68.8 kg;研究组:男30名,女20名,年龄22-48岁,平均36.5岁,平均体重65.6 kg;参与研究的女性均在生理期外。

1.3血小板质量要求。外观上要肉眼可观察黄色云雾状液体、色泽无异常、无蛋白析出、无气泡等情况。检测结果要求:PH值6.2-7.4,血小板含量≥(2.5×1011)/U,红细胞混入量≤(8×109)/U,白细胞混入量≤(5×108)/U,少白细胞血小板≤(1×106)/U,每U血小板在250-300 mL。

1.4血常规检测合格要求。红细胞压积(HCT)0.36-0.45,PLT≥170×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00-360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6.5-33.5 pg,红细胞(RBC)(3.5-5.0)×1012/L。

1.5采集标本。均从献血者肘部静脉抽取血液,混匀抗凝EDTA-K2,检测WBC、RBC、Hb、Hct等项目。

1.6仪器与试剂。采用全自动细胞分离机(Trim a Accel)及配套的一次性无菌材料检测血常规,美国Haemonetics MCS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研究组WBC较对照组高,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BC和Fe较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lt、MCV、MCH、MCHC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

 
2.2两组血小板中Plt和RBC的数目对比。研究组血小板中Plt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研究组中RBC混入量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研究组WB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血小板是人类血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血小板的产生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分裂而来,其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映、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在临床医学中,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放疗后、再生障碍行贫血、白血病等其他血液疾病可导致患者机体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受损和功能障碍等,因此需要补充血小板来预防和阻止出血的状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小板在临床应用中也日益广泛,成为了现在成分输血的重要部分。目前,血细胞分离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分为:离心式、膜滤式和吸附式这几种,而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离心式分离机,由于离心式分离机是根据梯度离心原理来设计的,全血中各血液成分比重又比较接近,血液分离机无法做到将血小板与其他血液完全分离[4-6],因此,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混入到血小板成品中,本次研究结果与此点一致,那么,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影响到血小板的质量吗?本研究显示,虽然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有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但混入量都符合国家标准,两组对血小板计数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此外,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献血者血清含铁量比对照组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7]。由于血小板的采集
会造成部分红细胞的流失,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流失,机体会很快恢复正常的水平,对捐献者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献血者血常规的变化,对血小板和献血者的健康没有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傅钰斌,汤静儿,李锦城,等.影响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4):406-408.
[2]王宇骁,王涛,王宇航.《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在日常工作中的心得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12,3(S1):31-31.
[3]来祝檩,孔莉娜,李北.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对外周血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03):8-11.
[4]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等.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供者血小板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1):37-39.
[5]杜红梅,刘家瑄,何天辉,等.连续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2):1351-1353.
[6]孙宗祥,孙颖,尹涛,等.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2):120-125.
[7]胥琳琳,赵宏祥,任素玲,等.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78-23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6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