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白介素6(IL-6)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并分析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50例,按照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25例实验组与25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早发型败血症,对照组为常规疾病。所有新生儿均接受血常规、IL-6、血培养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分析所得相关数据;对早发型败血症发病危险因素表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后,发现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IL-6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P<0.05);胎粪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时发热、胎心异常、重度窒息及妊高症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具有相关性,而胎膜早剥及局部感染未存在相关性。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全血IL-6作为重要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在新生儿危重症程度的评估中具备一定参考价值。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与多种因素存在相关性,可通过针对性围产期保健方法,对败血症的危险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降低早发型败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
关键词:白介素6;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刘英战.探究白介素6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150-151.
0引言
新生儿败血症作为导致新生儿伤残与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可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1]。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并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其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困难;当出现感染后其病情发展迅速,会使一部分患儿出现程度严重的细菌感染,并在数小时内逐渐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体内多种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新生儿死亡[2]。目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早期诊断未能达到预期,而IL-6又可被称为前炎症细胞因子,本研究采用IL-6及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败血症新生儿50例,按照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25例实验组与25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早发型败血症,对照组为常规疾病。所有新生儿日龄为1~28 d,其中对照组新生儿疾病类型可包括:黄疸、脑损伤、早产儿、重度小于胎龄儿、吸入综合征等。纳入标准:①经过检查后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且均为早发型;②发病时长未超过7 d;③经过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院外使用过抗生素治疗;②存在严重先天畸形;③存在严重围产期并发症。经过对比后,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检测方法:待入院后抽取新生儿3 mL静脉血进行血常规、IL-6、血培养及hs-CRP检测;于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2 h收集0.5 mL静脉血,并检测全血内IL-6水平。实验设备:LEPU Quant 800 Analyzer免疫分析仪、希森美康血液分析仪,迪尔细菌鉴定仪,其中IL-6检测使用MQ60plu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IL-6测定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1.5~5000 pg/mL作为检测范围;hs-CRP检测使用金标法,以0.5~10μg/mL作为检测范围。
采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调查量表,其调查内容可包括:胎粪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时发热、局部感染、重度窒息等,通过与同期非败血症新生儿情况进行对比,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发现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IL-6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可发现其中胎粪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时发热、胎心异常、重度窒息及妊高症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具有相关性,但该疾病与胎膜早剥及局部感染未存在明显相关性,如表2。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作为一种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类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其临床症状具备非特异性,主要可包括喂养困难、嗜睡、呕吐、发热、病理性黄疸、低体温等[3]。其中早发型败血症来源于细菌感染,其发病时间早,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IL-6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处于炎症级联反应的中心位置,能够与受体相结合,在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后,可发挥出生物学效应,具备较强的刺激炎症细胞生长、加速急性期蛋白合成、抗感染及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5]。可通过IL-6的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有助于对新生儿病情的评估;对早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6]。
通过研究可发现,在通过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后,其中,IL-6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早发型败血症的影响因素有胎粪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产时发热、胎心异常、重度窒息及妊高症。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全血IL-6作为重要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在新生儿危重症程度的评估中具备一定参考价值,有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感染。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与多种因素存在相关性,可通过针对性围产期保健方法,对败血症的危险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降低早发型败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申露.联合检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在新生儿败血症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研究,2017,25(11):9-10.
[2]查丽,胡金绘,朱红利,等.胰石蛋白对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4):88-91.
[3]钟小梅,吴澄.CD3、CD4及CD8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18,27(1):14-16.
[4]Tewabe T,Mohammed S,Tilahun Y,et al.Clinical outcome and risk factors of neonatal sepsis among neonates in Felege Hiwot referral Hospital,Bahir Dar,Amhara Regional State,North West Ethiopia 2016: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J].Bmc Research Notes,2017,10(1):265.
[5]钟元枝,肖体海,刘玲,等.脐血CD64在新生儿早期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4):59-62.
[6]陈取永.PCT、IL-6、IL-8、CRP及PLT和MPV等指标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17(3):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