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在生理因素或一些疾病导致。心电主要表现为:室性前期收缩(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某些室性早搏初期不引起任何症状,也无需治疗,而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易导致室颤,可危及生命,导致猝死,是医疗急症,需尽快实施心脏复律治疗。因此,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决策、治疗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评估;决策
本文引用格式:刘光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决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64-65.
0引言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可见于健康人,过度精神紧张劳累、过量饮酒吸烟等均有可能诱发室早,而急性心肌梗死时新发的室早有可能诱发室速、室颤,危及生命,及早采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结构性心脏病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原因,有可能是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但对于其他疾病患者而言,心脏异常的最早表现可能就是心律失常。任何可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都可成为室早的病因。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心电图,还需排除间歇性心室预激[1]。对于较难诊断的患者,可采用电生理检查。诊断方式包含了室早、室速的形态、部位、数量等,动态心电图对于判别室早室速的分布、总数、是否具有多种形态有着重要价值。目前,主要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类型、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脏功能、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否影响生活质量、是否影响预后等进行分类、评估和临床决策。
1常见三类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1.1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室性早搏见于健康人时,多与前述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有预后意义的室早或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中,如心肌炎、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药物中毒也会引发此病症,如神经药物、洋地黄、抗心律失常等过量使用;手术、心导管检查等机械刺激也可诱发;先天性Q-T延长或缩短及Brugada综合征;只有极为少数患者是出现于无器质性心脏病[2]。严重心梗、心衰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常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常见于临终前。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复杂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危险诱因[3]。心功能越差者,就越容易发生该级别的室性心律失常。
1.2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临床特点是无器质性心脏病、无血流动力学影响、无心功能影响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多无心律失常直接性的相关症状,只存在一些轻微的症状,通常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仍然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和心脏间歇性停跳感。医者应充分向病人解释该症状,以此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消除患者顾虑。若确有症状,且明显影响生活工作的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患者服用药物时,不可选用对人体有害或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如:索他洛尔、胺碘酮等,在治疗过程中,可联用中药。治疗后以症状消失为评定标准,患者在此期间不宜反复做动态心电图。
1.3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对该患者进行治疗时,需注意的是患者猝死,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心肌缺血、心功能,降低心肌氧耗量和病死率。由于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首先对应治疗的是基础心脏病,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去除其他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医疗人员需及时治疗;对运动试验检查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性室速、室颤者,首选是埋藏式体内除颤器。除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利多卡因外,患者不必使用I型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医者应对其实施基础性心脏病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需尽快控制病人心力衰竭,找出可能存在的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诱因;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上治疗都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胺碘酮[4]。
1.4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指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其具有原发性、突发性、继发性特点,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通常是濒危的信号,患者易出现休克、猝死、晕厥等症状[5]。对该病患治疗时,需防止患者猝死;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患者,医疗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电击复律,如反复发作应静脉使用胺碘酮。目前,首选电复律治疗,持续性室速反复发作者在电复律基础上药物治疗,若存在低钾低镁血症,静脉补钾补镁,使血钾达到4.5 mmol/L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利多卡因、钙通道阻滞剂等,根据室速发病特点有选择应用。如发生电风暴,可静脉应用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采取中枢镇静治疗;左室特发性室速可静脉应用维拉帕米,慢频率或短-长-短周期依赖的室速,可考虑安装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根据发病情况可考虑安装ICD或射频消融治疗[6]。由于ICD对基础心脏病无治疗作用,也不能有效预防室速和室颤的发生,可作为在ICD的治疗基础上辅助治疗。总之,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基础心脏病、血流动力学等检测,再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2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
对疑似患者出现晕厥、休克时,进行相关检测、评估和管理,临床常用的方法为描记12导联心电图。若患者心电图P波出现异常,如P波形态改变或PR间期延长等,通常为房性心律失常,长标2及V1导联更易显示P波,必要时食道导联更清晰的P波有助于鉴别;如QRS波群出现异常,通常是室性心律失常;鉴别困难时,房室分离;电轴极度右偏;胸前导联QRS同向性;有AMI、HF病史等支持室性心律失常。
2.1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性心律失常最实用、最便捷的诊断方法,对室早起源具有鉴别意义;室早的形态有助于预测“室早心肌病”,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还能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和演变过程,在心肌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病中的诊断有重大意义,还能帮助了解洋地黄这类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心肌的作用;在非发作期的心电检查可了解患者的Q-T间期及是否有Brugada心电表现。
2.2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监测评估心悸、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是否由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评估室早负荷,对预测心功能不全有一定意义。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连续24 h记录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发现在常规检测中不易察觉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为临床治疗、诊断和判断疗效有重要的数据意义。医者需详细登记佩戴动态心电图患者的活动状况和相关症状。
2.3心脏超声及心脏核磁。了解心脏结构异常及心功能改变,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和临床决策具有重要价值。
2.4运动试验。对室早患者而言,其症状发作与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运动试验是帮助判断病情的一种方式。
2.5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性心动过速,心电图鉴别有困难时,可考虑电生理检查
2.6植入式心脏监测仪。患者反复出现休克、晕厥等严重症状时,能否植入心脏监测仪,可以纳入考虑范围。
3结论
综上所述,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准确的评估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可避免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过度治疗;对有遗传因素的先天性Q-T延长或缩短及Brugada综合征的青年患者,要加强监测,避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对有可能发展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要积极干预,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果断采取电转复治疗,根据病情可以联合应用药物治疗,但要充分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必要时实施植入心内复律除颤器,减少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亮,田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5,4(2):81-82.
[2]孔令竹,李珍翠.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6例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43.
[3]常青,王嘉慧.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诊断和危险分层[J].心电与循环,2017,36(3):200-202.
[4]刘彦风.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5):41-42.
[5]陈冉.1例产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7):142-143.
[6]钱永军,张尔永,杜柳梅,等.精准化药物续贯治疗可提高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转复率-基于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华西分库报告[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s1):2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