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温和灸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接治的70例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行温和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以及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4%、68.5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EV1为(1.81±0.42)L、FVC为(2.51±0.43)L,FEV1/FVC为(82.74±12.04)%,PaO2为(64.32±5.56)mmHg,PaCO2为(55.15±5.28)mmHg,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可提高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
关键词:温和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雷俊.温和灸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82,284.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经多国呼吸病专家的积极倡议,2002年的11月20日正式成为首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日。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稳定期,笔者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患者实施温和灸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6月,我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7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男性20例,女15例;年龄51~85岁,平均(62.94±7.56)岁;病程4~17年,平均(9.03±4.17)年。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3~86岁,平均(63.18±6.73)岁;病程5~25年,平均(10.52±3.17)年。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呼吸训练,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鼻饲管吸氧、多索茶碱、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组进行温和灸治疗:选穴:足三里、定喘、三阴交,与皮肤相距约3 cm,施灸。燃烧过程中,若患者无法忍受灼烫,可适当延长艾条与皮肤的距离,每穴灸10分钟,5次/周,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以及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数值。
1.3疗效评定
当症状消失,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时为显效;当症状有所好转,肺功能明显提高时为有效;无好转时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用SPSS 17.0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见表3。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加重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虽具有一定的疗效,却无法改变该病进行性加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运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3]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肺胀”范畴,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机是痰浊壅肺,肺、肾、脾的不足,本虚标实,肺气亏虚,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侵袭人体而患病;久病又致肺虚更虚,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不能主气,则呼吸不畅,按照中医学五行生克思想认为“肺属金,肾属水”,“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肺病严重者累及致肾,肾主纳气,肾气亏虚导致肾不纳气,[4]患者表现为喘息。所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多从肺、肾着手,以补虚为主,而灸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补益手段,安全、简便、有效,《医学入门》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温和灸属于艾卷灸之悬起灸的一种,配合特定的治病穴位,可以发挥温阳补气、驱邪散寒、疏通经络之功效;现代有学者研究发现温和灸可以可调节肺活量,改善支气管、肺的通气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5]定喘为经外奇穴,别名喘息,治喘,治疗肺系疾病屡获良效,195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针灸学简编》中首次正式的收录了定喘穴,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其功效是止咳平喘,舒筋活络,是治疗一切咳喘证的经验效穴;[6]足三里足阳阴胃经之要穴,是中医界公认的,治病、养生、保健的第一大穴,民间有谚语云“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又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补气补虚功效显著;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治疗肺气虚弱之证,单纯补肺,往往疗效难以让人满意,脾为肺母,调理脾胃,“培土生金”,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疗效。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在三阴交交会,艾灸三阴交,同时对肝、脾、肾起到调节作用,而这三条经络与人体的气血生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为经血之源。三个穴合用,具有标本兼治,补肺益气,温阳通络的作用。综上所述,温和灸可增强肺功能,改善血气,使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获益,操作简单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穴位贴敷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6):787-790.
[2]丁宁,王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6(1):133-136.
[3]高洁,欧阳八四,孙钢,等.温针灸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0):893-897.
[4]闫玲玲,杨爱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法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23(4):131-133。
[5]万诚,肖波.中西医综合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中医,2015,47(8):50-52
[6]李洁,魏建子,刘世敏.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用穴规律探析[J].针刺研究,2000,25(1):78-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