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均可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具有发生率高、病死率大的特点,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铁缺乏的针对性治疗对CHF患者心衰症状、血清BNP水平及LVEF的影响,并对相关临床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铁缺乏;射血分数;血清BNP;慢性心力衰竭
本文引用格式:刘春萍.铁缺乏与心衰的相关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64-66.
0引言
心衰患者常常合并贫血,铁缺乏会导致贫血的发生。铁对人类身体的作用与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铁,而血红蛋白又是红细胞中输送氧气的最主要载体,它可以通过铁与氧的结合,将其运送到人类机体的每一个小的部位,为人类所利用呼吸氧化,以此供给能量,吸收食物,获得营养。随着研究的开展,最近几年有研究报道发现,在很多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之中,几乎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铁缺乏,而这其中通过临床不难看出,这些铁的缺乏和患者是否贫血并无明显的正相关性,铁的缺乏可以被看成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相关预后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若CHF的患者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铁缺乏情况,或许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患者的死亡几率。在2012年ECS欧洲心脏病学会修正制订的相关指南中,明确介绍了人类机体内与铁这一重要元素相关的多种指标,以此用来对CHF患者的疾病程度与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判断。因此,铁缺乏的改善与及时干预有极大几率为CHF的治疗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创造新的机会。我们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2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铁缺乏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具体分组方式为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配合静脉输注蔗糖铁后的临床疗效,来科学客观的评价铁缺乏与CHF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阐明改善铁缺乏情况在治疗慢性心衰上的重要价值。
1临床姿料
1.1一般资料
250例明确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且心脏情况已经相对平稳,同时存在铁缺乏的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心内科,年龄35~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受试。试验过程中脱落病例10例,最终入组240例。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严格按照2014年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执行。
(1)心脏病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的具体判断: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増加,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
≤40%;②既往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病史、症状以及相关的体征:③具备或不具备相关的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以及与之相关的液体潴留。
(2)心脏功能不全的相关病情判定:①按着美国纽约权威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②在6 min步行试验后被判定为属中、轻度者。
1.2.2铁缺乏入组标准
血清铁不足或缺乏的明确定义是:人体血清中关于铁蛋白的计量<100μg/L,或者是人体血清中铁蛋白的计量为100~300μg/L同时伴有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明确<20%。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规范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2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2次/d;呋塞米片20mg,1次/d,螺内醋20 mg,1次/d。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应用相关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应用公式计算缺铁计量后加用蔗糖铁治疗。
3疗效性相关指标的具体观察
(1)观察入组的患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及缓解情况(采用Lee氏心力衰竭对应计分方法);(2)观察入组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心脏功能的相关分级(NYHA)以及治疗后的缓解情况;(3)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功能情况;(4)测定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的具体改善情况。
4治疗效果的具体评判标准
Lee氏心力衰竭的评判标准:如果治疗后的对应积分相应减少>75%,则视为显效:如果治疗后的对应积分相应减少50%~75%,则视为有效;如果治疗后的对应积分相应减少<50%,则视为无效;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治疗后的对应积分已经超过治疗之前所对应的积分,则视为无效。
心功能(NYHA分级)的相关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果治疗后心脏功能情况通过判定可以达到Ⅰ级或经过判断已经提高Ⅱ级者被视为显效;如果治疗后心脏功能情况通过判定提高Ⅰ级,但经有效临床判断仍不能达到心功能Ⅱ级者被视为有效:如果治疗后心脏功能情况通过判定心脏功能分级仍无变化,被视为无效;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后,心脏功能情况通过判定,出现心功能趋于严重增加Ⅰ级,甚至已经达到增加Ⅰ级以上,被视为恶化。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的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确的相关统计学上的意义。
6治疗结果
组患者对应的心力衰竭相关积分均科出现比较明确的降低,与自己组内患者在经过治疗前经两个相关的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差异都是有明确的显著性(P<0.05),而在入组的两组受试患者之间经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差异有明确的显著性(P<0.05)。说明入组的两组受试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均有明确的改善,且治疗组的受试患者在改善的程度明确要好于对照组的受试患者,见表1。
两组受试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相关判定:治疗后的两组受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经过2检验比较,具有明确的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说明两组受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有明显的提升,且治疗组的受试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受试患者,见表2。
两组受试患者接收系统治疗之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比较:接收治疗后两组受试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具有明确的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说明两组受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有明显的提升,且治疗组的受试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受试患者,见表3。
两组受试患者在接收系统治疗之后的心脏功能情况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患者心脏功能情况改善的总体有效率为87.60%,对照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的总体有效率为62.33%,说明治疗组受试患者接收治疗后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要明确好于对照组的受试患者,并且经过明确的2检验得出,P<0.05以此差异都是明确具备严格的统计学上的意义,见表4。
两组受试患者的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对比:
两组受试患者在接收治疗之前的BNP、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在差异上是无明确的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两组受试患者治疗后的血清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情况经过比较可知均较为明显(P<0.05),并且治疗组受试患者的改善情况要明确优于对照组的受试患者(P<0.05),见表5。
7讨论
近年来,研究纠正铁缺乏是否可以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切入点[1]。众所周知,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代谢,而与之能量代谢相关最为必要的元素之一即为铁元素,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能量代谢的障碍(即能量代谢受损)又是其最主要的一个临床特征之一,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由于铁的缺乏,最终可以直接影响CHF患者的能量代谢从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合并铁缺乏的CHF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气促、心悸气急等临床症状均会出现明显的加重,活动能力下降趋势明显,并伴有BNP水平的显著增高[2]。谭武红等[3]研究人员在相应的动物相关实验之中最终经过研究发现:铁缺乏可直接导致接收实验的受试大鼠心脏的结果出现明显的异常,甚至是明确的心肌肥厚情况;同时还可加速受试大鼠心肌组织出现病理性的重构情况。
关于铁缺乏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多项临床研究提示:明确铁元素的缺乏可以明显影响CHF患者的临床预后,导致次一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而死亡率上升。近年来有国际性研究发现,铁元素的缺乏是临床上出现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之一。Okonko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为期4年的随机访问以及研究总结,最终发现CHF且合并铁元素缺乏的这一类临床患者之中,死亡风险是血清铁正常患者的3.38倍之多。
铁元素的缺乏常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等相应临床疾病,因此临床上很多医生就忽视了缺铁这一情况本身与患者心脏功能出现问题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贫血出现之前,铁元素的缺乏便已经悄悄影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情演变以及疾病的预后。而仔细查看其他的相关临床试验以及研究也很容易证实、得出同样的结论,即便是不合并贫血的这一类患者,在铁元素的缺乏和活动耐量下降的趋势、程度以及相应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验指标上也会发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铁缺乏的纠正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及BNP、左室射血分数等相关临床指标。在2012年的欧洲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南中也曾明确的写出这一情况,点明临床治疗上需重点关注心力衰竭患者的铁元素缺乏情况,并及时准确的将其定为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一个重要诊疗方向。
本研究结果发现铁缺乏具有加重CHF患者的心衰程度、降低运动耐量等特点。及时发现铁缺乏并予纠正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而言,可明显提升此类患者的常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其疾病致死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当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充分随访的不足,对于铁缺乏的CHF患者再住院率及生活质量的监测、统计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希望广大医学界同仁,有必要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早期进行铁元素缺乏症的相关筛检工作,使病人尽早获益。
参考文献
[1]李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J].中国医学创新,2014,26(11):84-86.
[2]范新俊,马礼坤.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4):82-86.
[3]谭武红,杜晓阳,刘健,等.抗心衰复方对豚鼠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1):89-92.
[4]刁增利,李海涛,葛庆峰,等.补充铁剂对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39(26):611-6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