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患者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糖尿病老年患者与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老年患者共150例(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其中糖尿病组(DM组)75例,非糖尿病组(ND组)75例。DM组和ND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通过分析ND组和DM组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的表达水平、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来探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患者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ND组和DM组相比较,DM组患者的血脂(TC、TG、HDL-C)、血尿酸(BUA)均显著高于ND组(p<0.05)。ND组和DM组相比较,ND组HbA1c水平比DM组高,FPG水平比DM组低(p<0.05)。ND组和DM组相比较,DM组患者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高于ND组(p<0.05)。将TG、HDL-C、TC、BUA、HbA1c、FPG与发生前列腺增生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TG、TC、BUA指标是ND组和DM组出现前列腺增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糖尿病出现前列腺增生的概率低于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等指标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糖尿病;非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徐伟杰,朱明羽,管东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患者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218-219.
引言
糖尿病(DM)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确定,进食多,活动少所导致的肥胖是糖尿病主要的因素。但大量研究者表示可能与遗传有关,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DM分为1型与2型,1型发病年龄较低,一般小于30岁,发病原因主要是免疫系统缺陷,在病毒感染后易发病[1]。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一般大于40岁,主要发病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合理等。目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控制糖尿病:1
(1)积极配合药物治疗;(2)通过运动控制该病,同时运动还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3)控制饮食,通过控制饮食在摄入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同时降低热量摄入,轻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只采用本方法控制糖尿病[5]。DM是一种终身疾病,不能完全医治好,需伴随患者终身。前列腺增生(BPH)是临床上中老年男性好发疾病之一,该病的前期主要症状不清晰,易被忽视,或误诊。主要表现有尿频、尿不尽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血尿、肾脏疾病等。该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可能与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前列腺增生的概率高于健康人群。因此本篇文章通过分析ND组和DM组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的表达水平、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来探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反复发作患者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糖尿病老年患者75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老年患者75例(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按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两组。第一组,糖尿病组(DM组)75例:该组全部患者均患有糖尿病;第二组,非糖尿病组(ND组)75例:该组患者为同期住院未患非糖尿病。两组患者年龄60-90岁,平均(75.01±11.92)岁,DM组和ND组患者在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DM组患者确认患有糖尿病;②患者均主动配合完成检查。排除标准;①调查期间无故退出活动;②相关资料有缺失的患者;③未患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④患者癌症患者。
1.3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被试前一天20:00后禁食,晨起取5mL静脉血,静置至凝固后离心取血清,采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M组和ND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水平,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酶法检测ND组和DM组患者血尿酸(BUA)、血脂(TC、TG、HDL-C)水平。
1.4检查方法
采用B超对DM组和ND组患者进行检查,对前列腺进行整体观察,观察其大小、形态、残余尿量等基本指标。当B超观察有异议或不清晰时,可采用尿常规、直肠指诊等其他方法复查。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观察DM组和ND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标,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P<0.05有意义。
2结果
2.1ND组和DM组血脂、血尿酸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ND组患者血脂分别为1.28±0.35、0.78±0.06、3.48±1.54,DM组分别为2.46±1.01、1.98±0.45、5.16±1.16,ND组患者BUA为321.78±98.33,DM组BUA为394.06±99.63,ND组和DM组相比较,DM组患者的血脂(TC、TG、HDL-C)、血尿酸(BUA)均显著高于ND组(P<0.05)。结果见表1。
2.2ND组和DM组血糖水平比较
ND组患者HbA1c水平为15.68±4.16,DM组HbA1c为7.46±3.48,ND组患者FPG水平为12.08±4.12,DM组为19.35±5.02,ND组和DM组相比较,ND组HbA1c水平比DM组高,FPG水平比DM组低(P<0.05)。结果见表2。
2.3ND组和DM组患者前列腺增生发生率
由表可知,ND组12例患有前列腺增生,其中有2例为反复发作,DM组共出现27例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其中有23例为反复发作,ND组和DM组相比较,DM组患者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高于ND组(P<0.05)。结果见表3。
2.4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TG、HDL-C、TC、BUA、HbA1c、FPG与发生前列腺增生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TG、TC、BUA指标是ND组和DM组出现前列腺增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果见表4。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非常高。糖尿病早期无疼痛等明显症状,确诊困难,因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全球死亡病例糖尿病相关疾病占1/12,女性数量比男性略高。人体长时间持续高血糖不仅会引起体内生态环境紊乱,还会引发多种疾症,如神经损害、糖尿病足等,并增加与此相关的死亡率[2]。患糖尿病的患者一般其体内的各个脏器都会受到影响,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心理都造成了困扰。糖尿病前期不仅容易发展成糖尿病继而加重形成糖尿病肾病。因此,可以通过对糖尿病前期阶段早治疗,来延缓糖尿病病程发展,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结果显示,ND组和DM组相比较,DM组患者的血脂(TC、TG、HDL-C)、血尿酸(BUA)均显著高于ND组,ND组HbA1c水平比DM组高,FPG水平比DM组低。由表可知,DM组患者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高于ND组。有研究显示,患者机体内含有大量的血尿酸,被称为高尿酸血症,这种现象多出现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存在高尿酸可能会导致其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及其他并发症出现,例如:前列腺增生等。国外研究显示,肥胖、血脂高、胆固醇高的男性患前列腺增生的概率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因此,血脂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有关[3]。研究结果也显示,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出现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关系,但空腹血糖的含量有显著相关性[4]。将TG、HDL-C、TC、BUA、HbA1c、FPG与发生前列腺增生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TG、TC、BUA指标是ND组和DM组出现前列腺增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在人体内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参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而糖化血红蛋白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所以,患者合理控制体重、血脂与BUA水平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5]。本篇文章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非糖尿病出现前列腺增生的概率低于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等指标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芳,钟历勇.住院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慢性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9):769-773.
[2]王彦青.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13(07):20-21.
[3]庄晓楠,张源,张复亮,等.上海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眼部并发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S2):58-62.
[4]刘亚东,卢晓明,周国洋,等.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下尿路症状特点尿动力学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2):1006-1008.
[5]高雪松,杨封慧,于春杰,等.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7,24(03):209-2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