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9 10:01: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重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如何维护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沈艳梅.浅谈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54-355.

0引言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409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已超过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界定7%标准[1]。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届时,人口老龄化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在今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面临的新挑战。现以某部两个干休所共85名八十岁以上老人为样本,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调查研究,分析和探讨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如何维护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有效措施和建议。
\

 
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

1.1家庭支持因素


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空巢家庭的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支持因素主要从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维度展开,而国内家庭支持因素的维度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及老年人经济状况。其中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婚姻为促进精神和躯体健康提供了各种有效资源,完整家庭对老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支持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以男性为主的夫妻双方健在者23人,丧偶健在者6人,遗孀56人。夫妻双方健在者,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丧偶者。在实际生活中,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双方通过相互照顾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精神的满足,丧偶会导致老年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健全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生活在传统大家庭中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生活在核心家庭及独居生活的老年人,独居老人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和诉说心事的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加上年龄增大,生活上处于无助状态,更易损害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关系是与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使老人精神愉快,心理状态良好,反之,家庭关系紧张、矛盾激烈的家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症状发生率高。另一方面,经济独立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条件,有一定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且经济上的自立可能换来子女对自己更好的照顾和精神上更多的慰藉,从而心理状态也较好,而缺乏经济收入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易使老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从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这也表明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

1.2身体健康状况

人到60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体力、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尤其是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严重衰退,慢性、基础性疾病增多,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会严重影响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对他人日常生活照料依赖程度越高,心理上越感无助、自卑,忧愁、恐惧,甚至是厌世。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大,接触的人和事也会多些,性格相对开朗乐观,心理状态也较好。对目标干休所85名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占10%,部分不能自理者占12%,患严重疾病影响饮食、睡眠或活动者占8%,相比其他老人,这部分人员几乎都不能参加集体组织的歌舞、书画、棋类等文体活动,行动范围相当受限,明显也情绪低落、郁闷,更显悲观消极。

1.3教育水平

衡量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方面是基于教育程度的提高改善了家庭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教育会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完好的概率越大。教育水平高的老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常模组老年人。

在干休所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女性心理健康水平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且人员比例和长寿者居多,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越强,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行为更积极,参与意识也更强。

1.4职业性质

对退休老年人来说,职业性质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隐性、深远的,年轻时的职业角色与工作环境会形成一个人固有的处事模式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容易改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者,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会有较大区别,一般来说,脑力劳动与领导职务者心理会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需要时间和意志进行调整、适应,而体力劳动和非领导职务者往往能较快适应退休生活,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在常模组调查研究过程中比较明显,尤其是曾在重要领导岗位上任过主官的人员,通常不怎么“合群”,偏向于独立行事,与周围的人交流较少,甚至有时会显得比较固执。

\

 
1.5性别年龄

有研究分析,以老年大学学员为主要对象,考查在基本相同生活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以及与大学生相比的年龄差异,结果在具有基本相同的生活背景时,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男性老年。[2]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更清晰的生活目标,更有效的环境掌握能力,与同性别年轻人相比,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又比男性老年人有更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表明性别年龄因素也影响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以目标所85名老人为常模,男性29人、平均年龄89岁;女性56人、平均年龄80岁,通过座谈、游玩、以及每周开展的歌唱、舞蹈、书画、棋类等文体活动中,可以明显观察到女性从精神面貌到活动的持续参与程度,均明显高于男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的研究结论。

2对维护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1保持年轻的心理状态


首先,老年人要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老年阶段这一生命历程,保持心理平衡。即使人到暮年,只要保持对生命的热忱之心,生活就不曾褪色。热爱生活的人,通常也会比较健康,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会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而消极负面的情绪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老年人想不生病、少生病,更要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要学着忘记年龄,活出“无龄感”。一个人的衰老,是从他没有了追求开始的。如果老人能不断追逐梦想,就会有事可做,多与人交往就不会感到空虚孤独,多一些积极地心理暗示,心态就会更健康。

2.2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夫妻间相互关心、体贴和照顾,都会使晚年生活充满情趣与温馨,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良药。全国老龄办披露,根据推算,202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达到1.18亿。当老人年龄越大越需要照顾的时候,子女却因为家庭或工作繁忙而不能时常陪在身边,老人得不到这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心理上便会感到失落,精神上会更加孤独。这时,老人要学会理解子女,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体谅,并在合适的时机与家人和子女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或生活上的困难,有想法要及时沟通,避免家人之间因沟通不及时产生误会、隔阂,总之,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才是人生最大的福祉。

2.3保持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

老年时期可以看成是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身体机能逐渐衰弱,但经验阅历的积累,心态的稳定豁达,令晶体智力不断显现和增长。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不存在智力下降的问题,而智慧还有明显增长。这个时期,既没有工作上的压力、子女教育上的操心,也少了很多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多出了金钱、时间和自由,可以随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包括因种种原因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比如读书写作、收藏绘画、书法摄影、旅游运动、音乐舞蹈、手工美食、养鱼种花等等,人生自有一翻精彩。

2.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客观面对衰老和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遵从科学和自然规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互相影响和促进。

心理健康水平往往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大致是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因素、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老年人要想开心长寿,就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负责,做到动静相宜,调身养心。

参考文献

[1]张玉,朱雪雪.我国医养结合供需现状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6).
[2]孙立新.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