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皮损变化情况,从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4个星期后皮损消失天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为3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中药治疗中重度型痤疮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火针;痤疮;中重度型;中药
本文引用格式:张甜甜,刘涛峰.火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80-281.
0引言
痤疮中医多称为“粉刺”、“肺风粉刺”。痤疮为发生于颜面、胸背部的毛囊皮质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肤发生针头至米粒大小的粉刺、丘疹,或见脓疱、结节甚至囊肿。近期临床数据显示,痤疮患者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且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重度痤疮患者以男性多见。中重度痤疮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火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单纯口服中药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于安徽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中重度痤疮患者,以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因畏惧火针拒绝进一步治疗,火针组脱落1例。故火针组29例,药物组30例。
1.1.2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002年版,制定本病诊断标准如下:①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常对称分布;②皮损以丘疹、脓疱、黑头、结节、囊肿为主,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1]。(2)病情轻重分级标准:参考Pillsbury分级法及痤疮国际分类法(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级法)制定:I度(轻度):主要皮损为粉刺,伴少量丘疹和脓疱,散发或多发,总病灶数不超过30个II度(较轻中度):主要皮损包括有粉刺,以及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之间,仅见于面部。Ⅲ度(较重中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的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51~100个之间,偶可见结节,但数量少于3个,皮损分布广泛,可见于面、颈和胸背部。Ⅳ度(重度):结节性、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的炎性丘疹和脓疱,病灶数多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易形成疤痕,多见于上半身。根据炎性皮损和深在性皮损的多少和有无将痤疮按其轻重程度分为四度,其中的Ⅲ度和Ⅳ度属于结节囊肿型。
1.1.3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西医诊断中痤疮的诊断标准并分级符合Ⅲ、Ⅳ级标准,且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型痤疮的患者。(2)根据本病发病特点,确定受试年龄范围在15-45岁。(3)治疗前30日内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天内未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4)签署知情同意书。
1.1.4排除标准
(1)年龄在低于15岁,超过45岁以上者。(2)痤疮程度属Ⅰ、Ⅱ级者。(3)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导致的职业性痤疮。(4)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基础疾病,精神病患者。(5)畏针者、瘢痕体质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操作方法:①体位选择:面部痤疮患者需取仰卧位,颈背部皮损需俯卧位,暴露痤疮部位,选择进针点。②火针选取:选择合格的盘龙细火针(直径0.5mm)。③烧针:消毒完毕后,操作者左手持酒精灯,靠近施针区域,右手紧捏针柄,置针于酒精灯焰的外焰,先行加热针体,后加热针尖,直至将针烧至发红。④施针:左手将酒精灯向外移,右手引针运用腕力迅速垂直点刺皮损顶部,再快速出针。若皮损为粉刺、丘疹或脓疱,常点刺一下,稍挤压,将皮损中的粉刺或脓疱内的脓血混合性分泌物清除;若皮损为质硬结节,则于其中心及周围多处点刺,切勿挤压,针刺深度以针尖穿透皮肤病变组织,插入结节中部为宜;倘若皮损为质软囊肿,刺破囊壁时有落空感,轻轻挤出囊内容物。出针后,使用干棉球轻按针孔,防止出血。在治疗后第2天,施针部位开始结痂,结痂期切忌搔抓碰触,5日左右痂壳脱落,若痂壳脱落后皮疹未消失可再行火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
1.2.2采用中药配合火针治疗。
中药:仙方活命饮随证适当加减。水煎服,1日1剂,250mL/次,分早、晚两次餐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服用4周。
1.2.3对照组中药
仙方活命饮随证适当加减。水煎口服,1日1剂,250mL/次,分早、晚两次餐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服用4周。
1.3疗效观察
1.3.1观察指标及方法
遵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中的原则,对皮损的形态、性质、颜色、数目、质地、痛痒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治疗前后积分变化评判治疗效果。具体评分方案参照祁林、刘丽芳等[2]的皮损评分标准制定。
1.3.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002年版制定了综合疗效评判标准。以皮损积分情况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并将疗效分为四级进行判定。(1)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留有色素沉着或疤痕,无新发皮损,疗效指数≥95%;(2)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皮损,皮肤油腻感减轻或消退,皮损积分值减少,70%≤疗效指数<95%;(3)有效:皮损部分消退,偶有少数新发皮损,30%≤疗效指数<70%;(4)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无变化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
1.3.2.1其他评价方式
本研究除了要观察中药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外,还要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皮损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及疗后随访的复发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治疗组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消退的时间比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联合中药治疗中重度痤疮较单纯药物组治疗疗程短,起效快。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火针的显效率为69%,药物组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古代医学对于火针疗法认识己久,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亦有人称其为"白针"或"烧针"[3]。明代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也详细提到并描述了火针的主治,例如主治瘰疬、鱼口等[4],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的汪机载《外科理例》也提到火针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流注、附骨疽、气毒。并且详细的描述的讲述了火针疗法治疗外科疾病[5]。火针令囊肿型痤疮引热外出,软坚散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通经化瘀排脓,使淤积在皮损处的淤血排出体外,达到去腐生新的作用[6]。火针疗法不仅具有针的刺激作用,而且还有灸的湿热的效果。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局部皮肤经过火针治疗后,人体的血液流变学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速度的加快,究其主要原因是皮损局部由于火针的刺激使微循环发生改变,它可直接影响人体全身的血流速度[7]。另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火针针刺局部病变皮肤后。该区域周围的皮温会相应的增高,温度的增高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8]。有文献报道指出,火针治疗可使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发生明显改变,经火针治疗后,白细胞会明显增高,因而可促进皮肤炎症的吸收,増强抗感染的作用[9]。综合可知,火针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加局部微循环、提高消炎抗感染作用、为炎性物质的排出制造通路的功效。囊肿型痤疮疮在临床的治疗较为棘手,至今使用的激光、冷冻、药物封闭、手术刮除等物理疗法,都有损伤较大的副作用[10]。而火针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直接作用于囊肿变出,穿刺并排出腔内脓液和脂拴,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退;针体的高温可直接杀灭治病微生物;可直接刺破增厚的囊壁,或破坏増生的结缔组织,体现出了祛腐生新的功能。针刺时穿刺深度控制得当,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凹洞的形成及泡痕的增生,同时也会减轻色素沉着的程度[11]。本研究使用火针治疗29例中重度痤疮,观察其显效率与传统中药口服疗法的差异,发现火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治疗痤疮各型皮损消退时间明显早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对于危害较大、治疗较为棘手的囊肿型痤疮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能有效治疗并且缩短病程。火针可作为控制痤疮病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由于本观察样本量少,尚需扩大样本量以作进一步观察,减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误差。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祁林,刘丽芳.黄丹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8,14(4).
[3]熊学平.周勇教授中药内服配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经验总结[J].医学信息,2015(45):243-244.
[4]杨帆,夏庆梅.火针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9,26(3):239-239.
[5]林侨联,蔡文墨,许志良,等.火针配合中药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
[6]陶毛冰怡.火针治疗阳虚质囊肿结节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7]黄蜀,张艳,陈纯涛,等.火针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研究附:128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13-13.
[8]陈纯涛,黄蜀,郑蓉,等.火针治疗痤疮114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1):38-39.
[9]樊玉.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3):275-276.
[10]黄蜀,陈纯涛,廖忠蓉,等.火针治疗痤疮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3):99-100.
[11]吴珮玮,黄蜀.火针治疗痤疮的机理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