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6例,经等量电脑随机法分组,两组各23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行针药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较高,能明显改善反食、反酸等症状,可及时消除炎症。
关键词:针药结合;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阿依提拉·阿卜力孜,阿布力孜·买买提,艾孜然木·买买提.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216.
0引言
反流性食管炎指的是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致使食管黏膜破损所引起的一种炎症[1],多伴随着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当前,临床多采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等常规西医治疗,但长时间用药容易增加肿瘤、感染的风险,且用药不良反应较多。针药结合疗法是近几年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常用的一种方法,能通过针灸、中药有效控制炎症,预防复发。本研究选取46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详细流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6例,经等量电脑随机法分组,两组各23例,对照组中男女比14:9;年龄30—75岁,平均(57.58±8.24)岁;研究组中男女比15:8;年龄32—76岁,平均(58.01±8.3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方法:早餐与晚餐前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生产厂家: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955,规格20mg)各1次,每次口服20mg,并每天三餐前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生产厂家: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规格:5mg*12s)1次,每次口服5mg,连续治疗2个月。研究组行针药结合治疗,具体方法:①针刺:主穴选用鸠尾、天突,配穴选用太冲、足三里、内关、梁门、中脘,对于天突、太冲、足三里、内关等穴位采用0.35mm×40mm毫针,对于鸠尾、梁门、中脘等穴位采用0.35mm×60mm毫针。协助患者调整至仰卧位进行针刺治疗,即鸠尾:往左平刺45—50mm,施捻转泻,让针感放射到左季肋部;天突:直刺5mm,针尖向下,紧贴胸骨后方刺入30—35mm,施捻转泻,让针感经胸骨后朝下传导;太冲:直刺20—25mm,施捻转泻;足三里、内关:直刺30—35mm;梁门、中脘:直刺45—55mm,施捻转泻。各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每周针刺5d,连续针刺2个月;②中药:选用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药方包括大枣4枚、吴茱萸3g、赭石(先煎)5g、党参10g、清半夏、炙甘草、旋覆花(包煎)各15g、黄连18g、生姜25g,对于咳嗽哮喘者,添加浙贝母10g、桑白皮15g;对于牙痛咽痛者,添加焦栀子6g、牡丹皮10g;对于腹胀、太息者,添加枳实10g、北柴胡15g;对于嗳气呃逆者,添加丁香10g、柿蒂15g;对于反酸严重者,添加煅瓦楞子(先煎)15g、海螵蛸20g。用水煎煮取汁300mL,每天1剂,早晚各温服150mL,连续温服2个月。
1.3观察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标准:患者反流、反酸等症状消失,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中医症状积分降低≥95%,即治愈;患者反流、反酸等症状明显缓解,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明显改善,95%>中医症状积分降低≥70%,即显效;患者反流、反酸等症状有所缓解,内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有所改善,70%>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即有效;患者反流、反酸等症状无缓解,内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无改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即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描述用(x±s),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描述,P<0.05,两组差异成立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仅有1例轻度头晕,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属于“反胃”、“吐酸”等范畴,而肝胃郁热型是该疾病常见的一种中医证型,其成因与肝胃郁热密切相关,故可以采用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加减疗法,方中的大枣,发挥着疏肝泻热、和胃降逆的效果,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黏膜,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针刺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中医疗法,对患者鸠尾、天突、太冲、足三里、内关、梁门、中脘等穴位进行针刺,能疏理胃肠气机、和胃降逆,可良好调节食管动力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促进胃排空,及早消除炎症。两种疗法结合具有协同、标本兼治的作用,能彻底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修复破损食管黏膜[3]。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仅有1例轻度头晕,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总而言之,针药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较显著,能及时缓解反流、反酸等症状,促进炎症消除,可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大量推广应用在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
参考文献
[1]叶国苍,曾灵燕.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9(01):91-93.
[2]梁国强.栀子甘草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预后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7):120-121.
[3]刘艳娇,杨玉巧,贾军峰,等.针药结合“三位一体化”治疗残胃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6):1036-10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065.html